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最近表示:转基因研发要积极,推广要慎重。2013年5月起,国内“挺转”人士在全国29个城市举办了30多场转基因食品试吃会;9月,方舟子和崔永元围绕转基因开始了不断升级的舌战;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透露,61名院士曾上书高层,要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技术产业化;2014年1月,84岁的袁隆平在又一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后,对媒体表示“将身体力行支持转基因”。鏖战多年的转基因争论,由于种种原因,突然间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在国外,2012年法国《食物与化学毒理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称,长期食用转基因玉米会导致小鼠乳腺癌,相关图文被各国媒体广泛转载,两周后欧洲食品安全局紧急举行了大规模的专家讨论和评审,结论是这篇文章缺乏科学意义上的可信度,而且存在很多硬伤;就在今年,一边,英国的一名环保人士为反转基因向公众致歉,另一边,欧洲议会刚通过了一项反对转基因玉米种植的决议,原因则是转基因玉米“先锋1507”的“抗虫花粉”可能伤害一般的蝴蝶和蛾,并且大多数欧洲消费者也不认为基因改造食品安全。
转基因究竟安不安全?围绕着转基因的种种争议又从何而来?当越来越多的公众陷入纠结的舆论话语场,难辨方向之际,有一种声音认为,在“挺转”与“反转”之间,最好还是少一些非理性的舌战,多一些心平气和的探讨,方为真正的科普之道。
转基因食品,安不安全?
公众所最为关注的转基因问题,莫过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大多数生物学家看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这一点是可以得到证实的。
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博士、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现在美国食品行业从事研发工作的云无心就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可信的。在他看来,科学上对转基因的认知,和公众对它的需求之间差别很大—从科学角度而言,经过风险评估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和相应的非转基因食品安全系数是一样高的;但公众期望的则是,必须经过几代人的食用,有足够的经验证明转基因食品没问题才是安全的。
正 生物学家眼中的转基因:安全性可以得到证实
公众对转基因的安全性期望并不理性
云无心认为,这样的公众期望并不理性,从科学而言也不合理。事实上,科学认知中的关键词“风险评估”并不为绝大多数公众所理解。在风险评估中,转基因食品只要证明和相应的非转基因食品风险相等,即是安全的,并不用证实其绝对安全性。因为从逻辑上说,一个东西的绝对安全是无法证明的。
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有一个关于风险评估的指南。首先评估的是基因的来源。转基因不是随意地将猪的基因转到牛的身上,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如果基因来源被发现是某种致病细菌,就不能使用。其次,基因在转入之后,还要考察表达产物是否安全。比如Bt基因的表达产物是Bt蛋白,那就需要确认它在被人的胃肠消化后,不会像被虫吃了之后那样,被激活产生毒性。
同时,云无心指出,仅仅证明Bt蛋白是安全的,还是无法证明含有Bt蛋白的产物是安全的。Bt蛋白的安全性仅是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证明中的一步,之后还得进行代谢产物的评估。某个基因转入之后,增加或降低某种代谢成分可能会影响到作物的代谢途径。事实上,这在风险评估中或许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叫做非目标变化的评估。
非目标变化,指的是在转入某个基因之后,该基因可能将别的要表达的基因沉没掉,或是将另一个本来不表达的基因激活,或是影响了别的基因的表达。所以,这些非目标变化的评估在转基因安全风险评估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云无心解释,非目标变化事实上有利有弊,因此如果发生了这类变化,就需要评估出变化是好是坏。并且,该检测应当从项目起始就进行。在一个真实案例中,由于某个转入的基因来自于花生,而花生是一个常见的过敏源,因此在进行评估之后,该转基因项目就中途夭折了。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评估是营养组成,包括对矿物质、脂肪酸、氨基酸等等进行评估。在转基因食品评估中,会将非转基因品种和进行转基因操作后的品种放在同样的生长条件下进行营养组成的比较,其结果必须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才能被接受。
风险评估是两条针对转基因食品最核心的原则之一,另一条则是个案审核。
个案审核的第一层意思是,只有通过审核的转基因食品才被认为是安全的。在中国,食品要拿到农业部的安全证书,才被认为是可以安全使用的。其次,“个案”的意义在于,不管发展了多少年,即使已经有无数的转基因产品获得批准,下一个新的转基因产品仍然要经过审核。同时,如果真的发现某一个产品是不安全的、有问题的,那也只表示这个产品自身有问题,而无法就此推翻转基因产品整体的安全性。
通过几代人食用证明食品安全性并不靠谱
在转基因安全审核中,动物试验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云无心指出,其实在转基因安全评估中,是不要求动物试验的。原因在于,如果用动物试验做表达产物的安全性和致病性的检测,可以用十倍百倍剂量的纯蛋白去喂,然而,成品粮食由于喂食剂量有限,因此在动物生长过程中,会被其他的影响因子盖过,这将导致动物试验出现偏差,难以得到准确结果。
最后,通过几代人的食用来证明食品的安全为什么不靠谱呢?云无心表示,因为如果食品只有轻微问题,即使经过几代人食用都检验不了。举例而言,咸鱼直到近代,依靠流行病学家的统计、假设,和毒理学分析,才被发现对鼻咽癌的发生有绝对影响。而如果一种食物有比较明显的毒性,那也用不着吃几代人,通过毒理学试验早就发现了,甚至只是通过成分的比较就能发现。
云无心认为,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来源于对“人工的、非天然的”食物的不信任。但换个角度看,转基因只不过是一种育种手段,而所有的育种手段,要产生新的品种,必然要改变基因。迄今为止历史上有过四种育种手段,第一种是自然选育,大家到野地里看运气,是靠大自然中发生突变保留下来,你喜欢的性状也是选择的结果。而现在使用的大量的诱变育种,不管是用辐射还是化学试剂,都是非常随机地改变了基因,并且是不可控的。杂交育种相对于诱变更可控一些,但它也只是使用两种基因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而转基因中出现的使一个基因的表达改变,这在任何一种育种手段中都有—转基因广义而言,只是一种基因改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