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 生物学家眼中的转基因:安全性可以得到证实
不过,也有一些相关领域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风田就对记者说,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所担忧,是可理解的。因为历史上,有好几种食品,都是在吃了一二十年之后才发现了副作用。他举例说,比如瘦肉精,作为一项新技术,用了20年,直到在西班牙出现了集体中毒事件,才发现瘦肉精原来是有害的。而在上世纪50、60年代,当时的一个医药公司研发了一种缓解更年期症状的药物,过了几十年后才发现,使用该药的妇女得卵巢癌的比率要高很多。
郑风田因而十分反对转基因试吃活动,他认为这对公众是一个很大的误导,“就像抽烟,抽一两根,会立即有作用么?”在他看来,由于长期动物试验的缺乏,转基因的副作用其实仍然无法完全被否定。并且,在中国,消费者眼中的转基因食品往往会和另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挂上钩,因而对其感到恐慌。郑风田认为,当公众对食品感到不信任,那他就有权力选择不吃。从这一点而言,崔永元并不是反对转基因本身,而是要肯定选择权。
“转基因既不能神化,也不能妖魔化。”郑风田说,现在不论是“挺转”,还是“反转”,都有非理性的趋向,“挺转的许多都是学生物学的,用他们的逻辑来看待事物;而另一波反转的则抱持着阴谋论不放。”郑风田对转基因的态度则是,技术上研究,商业化慎重。
“例如,作为中国人主粮的大米,就不能轻易动。同时,如果中国农民全部种上转基因粮,不可能全部进行标识。”郑风田表示,中国应当借鉴欧洲的做法,在转基因食品的商业推广上谨慎为先。
生态环境影响惹争议?
公众和业内人士关心的另一个重要的转基因问题是,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由于转基因是人为地让一个基因在其非自然的时间、地点、环境进行非自然的表达。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个转基因生物都有可能对其所在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但也可能是有益的。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经由转基因本身的表达,转基因的意外逃逸对目标物种施加强大的非正常选择压力,或是对非目标物种的意外伤害等途径而实现。转基因生物本身也可能脱离管控进入自然界,进而成为杂草或其它侵袭性生物。其害处在于,可能造成目标种群抗性的出现,以及生态环境多样性的下降。
正 生物学家眼中的转基因:安全性可以得到证实
在复旦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卢宝荣看来,几大关于转基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应和解答。专家们的意见是,对于生态环境,转基因利弊皆有,关键还是看如何制定适宜策略,扬长避短。
转基因对非靶标生物会否产生影响?
抗虫转基因能使受体植物(如棉花、水稻、玉米等)产生杀虫蛋白,如转Bt抗虫转基因的棉花和玉米,具有杀死棉铃虫和玉米螟虫等棉花和玉米主要害虫的能力,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而带来的生产成本和生态影响。
而且通过研究的比较分析表明,由于Bt蛋白只是对鳞翅目的某些昆虫具有攻击的“靶点”,所以只对棉铃虫、玉米螟和水稻螟虫等鳞翅目的害虫有明显杀灭作用,而对非鳞翅目的昆虫(包括害虫)和蜘蛛、天敌昆虫和节肢动物均没有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
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对生物多样性会否产生影响?
转基因作物在全球的种植面积从1996年规模化进入商品生产以来,短短17年中就增长了100倍,达到1.7亿公顷面积,这个面积相当于英国国土面积的6倍。由此产生了两种担忧:其一,转基因作物的大量种植是否会令农民放弃自己的传统农产品(000061,股吧),而选择大量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二,当转基因作物品种中的个体通过人为混杂的方式或基因漂移,混入非转基因品种中,由于某些转基因具有自然选择优势而被保留下来,传统的非转基因品种则逐渐被淘汰。
卢宝荣称,其实,第一种情况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已发生过。当时,在半矮杆基因资源利用和遗传改良技术带来的“绿色革命”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高产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品种,这些高产品种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农民也因此放弃了对传统农家作物品种的种植,从而致使许多地区的传统品种丧失,也带来了之后对传统农作物品种的保护策略的诞生。
其实无论是“绿色革命”产生的高产品种,或是“基因革命”产生的高产、优质的转基因品种都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强的生命力。它们带来的品种多样性下降问题,可以通过政策以及对品种种植的合理布局来解决,而不是摒弃这些优良品种。而且,还可以通过对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有效管理,以及在转基因品种和非转基因品种之间设置一定的空间隔离距离来达到降低和避免基因漂移而导致的转基因混杂。
转基因对土壤生物群落是否存在潜在影响?
转基因作物进入大规模的商品化种植,其根部的分泌物、残留在土壤中的转基因作物根系、凋落物和未被收获的作物残留部分进入土壤后,是否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型动物产生负面影响?残留物在土壤中分解的过程中,是否会影响土壤的生态性能及功能?
卢宝荣表示,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有Bt转基因残体的土壤中虽然能检测出一定量的Bt基因或Bt蛋白的残留,但这些残留物对微生物和小型动物均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
反 “超级”杂草或昆虫 现在一说起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谈到所谓的“超级”杂草或昆虫,这是因为目前在生产上使用最多的,是抗虫的Bt转基因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
所谓“超级”,是指它们具有其同类本不具有的抗特定除草剂或杀虫剂的能力。也就是说,本来可以杀死它们的除草剂或杀虫剂对它们再也无效。由于它们的一般同类都被该除草剂或杀虫剂消灭了,无其它草或虫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可以取得尽量多的营养和生存空间。于是,它们就可自由生长,而且长得特别快也特别大。
这些“超级”杂草和昆虫的产生,其实同生物进化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们是在一个地方长期大量使用单一抗除草剂或抗虫转基因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里,由于遗传变异的积累,都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生物种群适应不同生长环境,抵抗灾难的法宝。生物进化的基础是物种本身基因型的多样性,而生物进化的推动力是环境对这些基因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