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农业现代化路线图
――贵州视角解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独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鸟巢观光农业项目。潘希来摄(贵景网发)
长顺县引进企业投资建设铁皮石斛基地,吸收土地被租用的农民到基地务工,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 许增强 摄 (贵景网发)
编者按
伴随着新春的脚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从8个方面对新一轮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行了阐述。结合贵州实际,本报邀约多名长期关注三农的专家,对一号文件进行专题解读,为读者朋友进一步明晰贵州农村改革的方向、困难和目标。
罗凌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
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这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时代的要求。1978年以来的35年间,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率从不到18%上升到52%以上,6亿人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对提高转移人口和农村居民收入、减贫起了重大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改善了资源配置条件,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是,我们的城镇化,是不协调的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由于就业、福利、户籍、土地等问题破解难,大量进城农民工虽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缺乏“存在感”,他们居住条件较差,家属很难随迁,子女教育没有保证,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普遍地、均等地惠及农民工阶层,导致他们“前瞻有愁”、“后顾有忧”。
终结城乡分割体制下出现的农民工现象是人民的呼唤。农民工家分两地,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起不到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农民工不能在城镇定居,企业就不能形成稳定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的产业工人大军。农民工长期融不进城市社会,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定会累积很多矛盾。
大力推进人的城镇化是发展的选择。要“地”不要“人”,要“劳动力”不要“劳动者”的城镇化是不可取的。当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对于我省来说,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城市硬件设施和外观建设这个“面子”与就业、创富、教育、医疗等社保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这个“里子”的关系。
既要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通过放宽小城镇落户条件、以产业发展聚集人口、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又要积极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策略,大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把扩大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加快产业培育和发展,抓好项目和园区建设,促进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与人口集聚,着力推进特色产业、资源深加工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
加大改革力度,积极破解人如何城镇化、农民土地如何退出、城镇化所需投资从何而来等方面的难题,可考虑试点探索改革成本合理分摊机制,即城市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共同承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三个一点”机制,让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普遍、均等地惠及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实现“育人”、“留人”、“化人”的目的,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贵州样本。
王天生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巡视员)
任何时候都不放松粮食生产
2014年一号文件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继2013年12月先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后,中央发布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文件,是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问题的基本定位和总体思路。
粮食是一种需求弹性较小的特殊商品,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长治久安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既是历史的昭示,也是人类发展历史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证明,粮食安全是最大的安全,是内生的安全。要做到未雨绸缪,就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走具有贵州特征的山区现代高效特色生态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基础,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主线,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三者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
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2001年到2012年12年间,贵州粮食年平均产量水平为1090万吨,单位面积产量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率为72.08%,而播种面积对总产量的影响率为27.92%。因此,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中近期贵州粮食增产的潜力所在。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在土地资源稀缺,耕地质量差,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变化,投入不足,内需高企的条件下,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
确保贵州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确保农村常住人口粮食自给有余,就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王永平(贵州财经大学教授、博士)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并将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作为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省情特点,加快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对于促进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