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全球首款云图像识别智能冰箱
本报记者 许意强
“大家都知道,去年底雷军和董明珠在央视打了个赌。今天,我代表美菱与国内冰箱同行打个赌:传统功能型冰箱将在未来10年彻底消失,白电的智能机时代将终结功能机时代。2014年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冰箱元年。”
2月26日,美菱电器(000521,股吧)董事长刘体斌在全球首台云图像识别冰箱——CHiQ智能冰箱新品发布会期间,面向全国新闻媒体抛出了2014年中国家电业的第一场堵局,目标直指智能冰箱市场化普及。
从功能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
刘体斌和美菱电器的信心,正是来自于美菱在全球独家掌握的“云图像识别技术”。
这也被认为是近年来制约全球智能冰箱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技术瓶颈。《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过去几年时间内,包括三星、西门子、惠而浦在内的一大批外资企业都在探索冰箱“自动识别技术”, 其核心就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系统,实现对存储食物的自动管理,从而达到对食品保鲜的分级管理以及食品安全存储期的自动提醒。
“云图像识别系统的应用,就是让冰箱从功能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的拐点,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将以前的人管理冰箱消费方式,为冰箱科学控制人的全新体验。”美菱副总裁、ChiQ冰箱技术负责人钟明博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这带来的结果是,不只是一场产品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冰箱市场的消费革命。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研究员透露,“云图像识别不同于传统的传感器,它是集合了多种技术的一个系统,包括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技术等。”
作为目前全球唯一掌握这项冰箱自动识别技术,并实现完全市场化应用推广的企业,美菱电器在资本市场的估值被重新评估。“CHiQ冰箱已申请专利近80项”,钟明表示,围绕云图像识别技术,基于食物识别和管理,长虹美菱完成从终端数据采集、结构,到云端存储、识别算法、食物保鲜、数据通讯、多终端协同等方向的专利布局。
与此同时,美菱也推高了中国智能冰箱市场竞争的技术门槛——决定一台冰箱是不是真智能,有两项核心指标,一是自动识别技术,二是食品的自动识别率能达到85%以上。同时,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对冰箱内的食材、物品进行扫描、记录与识别,相关大数据的采集、挖掘以及云端运算处理和关联信息自动推送,从而实现对食品的主动管理。
“CHiQ冰箱的智能升级、体验升级、价值升级背后的最大核心是自动识别技术的突破”。钟明告诉记者,基于“以人为中心”的智能战略,云图像识别技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领先技术,通过端云一体,具有专利的图像识别算法和美菱特有的食品保鲜数据库,从而实现食物的自动管理,达到食物保鲜期自动提醒目的。
长虹美菱的智能白电阳谋
近年来,中国智能冰箱市场“只打雷不下雨”,很大程度上缘于食品识别技术未获突破。谁率先攻克食品识别技术,谁就将成为智能冰箱领导者。
美菱云图像识别冰箱的问世,也即将隐藏在美菱电器背后的长虹智能白电大动作阳谋顺势“揭晓”:一方面,借助白电智能化拐点,提前卡位中国智能冰箱市场先机,完成美菱电器在冰箱市场的弯道超车。另一方面,将此前长虹已完成的智能黑电平台,与美菱的智能白电平台一举打通,形成长虹特有的“黑白一体化”的家庭互联网平台。
以冰箱为例,从长虹家庭互联网的角度看,未来的冰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制冷保鲜工具,必须像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那样,成为“智能终端”的一种。
刘体斌则指出,“随着终端实现智能化升级,智能终端数量和品类一下子扩大了几倍、十几倍,用户迫切需要这些终端实现连接和协同。与单一终端相比,手机、彩电、冰箱等终端实现相互协同的价值在于:贯通空调、冰箱、电视不同的应用环境,产生单一终端无法支撑的功能应用和用户体验,实现市场空间巨量放大”。
此次发布的CHiQ冰箱共拥有5款产品,其中将以最低5999元、比市场竞品便宜50%的价格投放市场,彻底引爆智能冰箱的消费需求。由此,一场智能冰箱市场化普及的大幕也将随着CHiQ冰箱的问世,这也将彻底改变人与冰箱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从“人被动地接受冰箱”向“冰箱主动对人施加影响”转变,而与人、其他设备、环境之间组建社交网络的能力会成为互联网冰箱价值点。
“每年,因存储或管理不当导致浪费,一般城镇家庭从冰箱里浪费的食品金额是2372元,等于购买一台三门冰箱的钱。”钟明告诉记者,随着社交、服务等其他功能的增加,让冰箱的制冷功能有可能被弱化,冰箱在家庭互联网中扮演与胃、食物、健康相关的智慧管家、营养膳食专家。
“省事、省心、省钱”。钟明告诉记者,这正是长虹美菱从用户角度为中国白电市场定义的“智能冰箱新标准”——保鲜随时掌控、保质期随时提醒、花钱随时清楚。此外,CHiQ冰箱还具备变频功能,可以用语音搜索、自动推荐等多种方式进行食谱推荐,并实现手机的远程查看和控制。
对于美菱来说,白电智能化战略是实实在在的市场落地和推进。知情人士透露,“美菱不仅要借助白电智能化这个产业拐点实现弯道超车,从100亿产业向500亿产业跨越,还肩负着为中国白电产业智能化构建准入门槛、竞争规则、产品技术发展方向以及新型商业模式等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