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方舟
从赛百味星巴克产品含有鞋底成分,到面粉有毒,2014年新年伊始,人们又陷入了看餐桌而蹙眉的食品安全忧虑中。可以说,从早年的苏丹红到毒奶粉,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媒体曝光——群众激愤——食品产业谢罪的“监督循环”。但由于媒体本身缺乏监督,近年来不少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都被证明是媒体为博取眼球而故意宣传的“伪中毒”事件,而从这次面粉事件的方方面面来看,这似乎又是一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媒体秀。
先让人惊讶的是“涉毒”的中粮集团和古船集团的反映。与以往半遮半掩的涉毒企业不同,这次两个粮油大佬大方承认食品中确实含有ADA致癌物,但同时强调用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而中粮集团老总更为大家介绍面粉生产中ADA的增筋作用,坦诚其在成本控制中几乎不可代替,并且,大量面粉厂家都在使用这一添加剂。
疑问来了,既然符合国家要求,又是行业“通用”,这次曝光究竟意义何在?而显然,曝光者本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加上了此产品被证明致癌且已被欧盟禁用的证据。但正如相关专家所指出的一样,各国的食品安全用量标准都因为本国居民不同的饮食情况而有所差异,这并不能作为足够有力的证据。比如被我们严厉禁止的瘦肉精,在美国就是可以使用的。
推论至此,似乎已可为这次“面粉有毒”事件画上句号。但事件虽结束,其产生的后续影响却逐渐显现,据京华时报民调可知,经此一“曝”,对食品添加剂仍保持信任态度的民众已不超过5%,而这正是报道模糊了正常合规的食品添加剂和违规添加有毒食品添加剂概念造成的不良后果。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持续关注。不少媒体都盯上了这只要发布就注定吸引眼球的新闻领域。而他们的报道往往含有三重逻辑。一、某食品含有某种物质,二、某种物质还被用于化工用途或是致癌物,三、某食品是工业原料或某食品含有致癌物。这样的逻辑或许无懈可击,但请注意,其成立的大前提是,这样的食品添加成分,是否在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允许的范围内,而像这次的面粉事件,则无疑利用了民众对于此种逻辑的笃信,作为自己博取眼球的筹码。
一方面是跃跃欲试的媒体,一方面是早已对食品安全失去信心的民众。食品产业的环境可谓举步维艰,但从这次中粮集团的回应可看出,或许他们已经找到了应对之策,即与其让民众在恐慌中胡乱揣度,不如开诚布公,详细介绍,并援引国家规定,将判断权交给消费者。目前来看,这样变被动为主动的作法已初见成效,或许假以时日,这可在食品企业、曝光媒体和百姓中架起新的交流方式。
但显然,在这一三角架构中目前更需解决的是媒体权力过大问题。在食品曝光体系中,媒体同时担当者监督者和法官的双重职务,甚至还是曝光的重要受益人,这必然会导致报道的失实和逐利倾向。还是拿这次面粉事件来说,据央视一位从事食品安全报道多年的记者称,当她致电曝光文中的采访对象时,采访对象矢口否认自己曾说过面粉有毒之类的类似观点。而这样的行为显然需要相关单位对其进行清查和惩戒。虚假新闻无疑需要严惩,而以曝光之名行逐利之实的做法,亦不该是媒体的谋生之道。
还需要指出的是,这样通过媒体曝光的监督方式本来就是畸形的。媒体监督应属于社会监督的一部分,更主要的监察职能应属于从事食品安全检查的相关部门。但既然形成目前的状况,显然说明我们的有关部门动作还不够快,下手还不够重,未能行驶好自己的职责,这也是需要反思的。(李方舟)
[责任编辑:邬庆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