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7日电 (记者 董冠洋 庞无忌)“我们的土地生病了!”历时近9年调查,中国政府17日首次公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在630万平方公里的调查范围内,土壤环境不容乐观,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而根植于耕地的粮食安全,民生所依的“舌尖上的安全”再次暴露在拷问之下。
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17日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从数据上看,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土壤污染以镉、汞、砷、铜、铅、铬、锌、镍等无机污染物为主,无机污染物的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无机污染物就是常说的重金属污染”,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顾问吕克勤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解释。
近年来,“镉大米”、“重金属蔬菜”、“癌症村”、儿童血铅超标等事件频频曝光,土壤污染已不再是无关痛痒的专业术语,而是随着粮食、饮水“端上”每日餐桌。担忧之余,民间生出“中国人站着就是钢铁侠,躺下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的无奈调侃。
今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他亦坦言,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中国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土壤问题事关食品安全的根本”,吕克勤强调。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与“七五”时期(1986-1990年)相比,土壤中镉的含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增加,在西南地区和沿海地区增幅超过50%,在华北、东北和西部地区增加10%-40%。
就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原因,环保部官员分析,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除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基础含量高,上百年的有色金属开采历史,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和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废渣排放进一步造成土壤污染,加之酸雨增加、土壤酸化,导致土壤中的镉等重金属活性增强,更易被水稻等作物吸收。
为确保十几亿中国人的“饭碗”,中国政府一向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2014年“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入列经济工作任务之首。保障粮食安全、守住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更应是质量上的要求。
毫无疑问,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长期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住宅、商业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还可能通过经口摄入、呼吸吸入等多种方式危害人体健康。更值得警惕的是,土壤并非“绝缘”的生态系统,其污染物可能发生转化和迁移,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污染饮用水源,影响整个生物圈。
在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看来,中国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积累大量环境负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因。环境承载能力撑起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但多年视而不见的粗放式发展排放,正在将环境容量推向临界。
相对水体和大气污染而言,土壤污染更隐蔽,不易被感官察觉,污染物又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具有难可逆性。土壤污染治理的过程复杂而漫长。
中国政府此次拿出了行动路线图。官方承诺,将以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为出发点,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分步骤地启动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并将加强对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废渣处理督查,严格管控农业投入品乱用、滥用。
除了治理,专家认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根本在预防,加快推进土壤环境保护立法进程势在必行。据透露,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国没有土壤环境保护专门立法的空白状态将被打破,法律草案已初步形成。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是中共十八大做出的承诺。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面前,民众希望承诺兑现“不打折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