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年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速冻食品企业产能和产值都得到了空前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业内人士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国内速冻食品市场是否已经产能过剩?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
在最近召开的某食品博览会上,笔者看到速冻食品行业在产品研发、销售、品牌打造方面的发展趋势引起了众多参展客商的浓厚兴趣,大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思考和探索。对此,台湾资深速冻食品专家罗荣茂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中国内地速冻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已臻于完善,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罗荣茂告诉笔者,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现在80后、90后白领日渐增多,成为了速冻食品的消费主力,因为他们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即使有多余时间也不愿用在买菜、做饭上。他们更愿意选择鲜美、营养、安全的速冻食品,把时间节约下来看电视、会朋友。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消费者对速冻食品的安全性已经比较认同。因此,“国内食品工业将有更大发展,而速冻食品行业则有望取得更大突破”。
从技术上看,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已不限于水饺、汤圆等产品,而已拓展到荤素搭配、精粗结合了。从原材料供给看,随着现代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的日渐发达,速冻食材、食品供应和销售更加趋于集中,即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集中。这就意味着某个区域的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地在全国取材,开发更多种类、更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创新产品,为新式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销售渠道来看,现在速冻食品销售渠道已形成各类超市、中西式餐饮及连锁快餐店齐头并进的局面。例如,现在市场中出现的为早餐工程和连锁餐饮开发的一些产品,都逐渐成为消费者追捧的对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食堂、路边大排档、老百姓婚丧嫁娶办酒宴对速冻食品需求都非常大。
据了解,快餐业由于受环境、成本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对各种速冻预制食品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为节约辅助生产设备、厨房面积、劳动力等项目的投入,宾馆酒店、团体食堂等也将逐步接受和大量使用速冻预制食品。这样巨大的市场将为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商机和空间——速冻食品行业的工厂就可以起到餐饮企业中央厨房的角色,为其提供,甚至是定制所需的产品,支撑其高效、低成本的扩张。
对于当前四川速冻食品企业的发展,罗荣茂说:“四川作为天府之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食材资源、人才资源、科教资源和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四川企业理所应当抓好当前发展的黄金机遇,加大创新力度。”他还强调说,川企当前在生产技术、规模上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已经不大,而仅西南五省市的市场总量就与日本相当,川企发展将大有可为。
关于加快创新,罗荣茂建议四川企业要对国内外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取得有效参考资料;建立起快速的反应机制,实现“研发、生产、市场、反馈”的良性循环;营销与研发团队要默契配合;农业与市场、原料与终端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在品牌建设运营上,要走出去多多学习借鉴各地同行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同时还要学习借鉴其他行业的品牌经营策略。
速冻食品产业的飞速发展快速拉动冷链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食品冷冻冷藏企业共计两万余家,其中大部分是各种功能的冷库,低温运输、配送企业,就业人员250万人。目前,我国冷库容量约为800万吨,各类冷冻冷藏汽车3.5万辆,各类冷藏船吨位10万吨,各类铁路冷冻冷藏列车8000辆。
据了解,为高效服务供应商与零售终端,实现速冻冷藏食品在全国与进出口领域的大流通,各大中心城区、集中产地、港口码头已经出现了提供多功能和服务的低温物流中心,如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速冻食品配送中心、超市卖场快餐(集团)公司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中心等,技术与管理都达到较高水平。
但是,问题也是显见的,速冻食品、饮品产销在运输中,沿袭使用平板车、自行车等简单运输工具,也不少见;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裸卖,冷链中断。除出口商品外,农产品基本没有完全实现冷链流通,生鲜畜禽、水产品、牛奶等食品虽然已经逐步实现低温加工,但冷链连续化程度仍不高,这意味着冷链产业发展还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