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霾整治能否区域联动?中心城区可否建立体停车场?高明能否争取佛山户籍改革试点……昨日,高明区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开幕,结合自身专业领域和调查,政协委员们围绕诸多民生话题展开热烈的建言献策。与以往的老生常谈相比,今年政协委员的建议更加贴近时下热点、贴近百姓生活。
建议1
区域联动整治灰霾天气
▲现状
灰霾是近年来备受百姓关注的问题。据环境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2013年,高明区优良天数比例只有八成,有70多天处于空气污染状态,其中有10天左右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和PM2.5,整治灰霾刻不容缓。
受此影响,全区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出院和门诊就诊人次近年逐年增加。
高明现有汽车4.8万多辆,其中,每天经过高明大道的机动车辆约7万车次,产生的汽车尾气污染是造成灰霾的一个重要原因。区内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建设施工扬尘、餐饮业等污染也对雾霾的形成有影响。此外,西江对岸的南海、三水等地发电厂排出的废气直接影响高明空气质量,饱受高明市民诟病。
▲委员建议
区政协常委梁雄辉、吴兆华在提交的《关于加大力度防治灰霾污染的建议》中表示,高明区应加大力度防治灰霾污染。形成灰霾的因素有很多,应从源头上加以整治。例如鼓励市民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黄标车限行和黄标车提前淘汰补贴奖励管理。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与公交路网覆盖,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倡导绿色出行。
梁雄辉、吴兆华还建议,高明应切实做好重污染天气条件下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工作,尽快建成高明大气自动监测站。高明也应该建议市成立区域联动执法机制,打破行政区域束缚,解决镇街之间和相邻区、环境敏感区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部门回应
区环运局表示,今年高明将持续推进锅炉整治、清洁能源推广、陶瓷行业深化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建筑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控制以及黄标车淘汰等工作。政协委员建议的大气自动监测站,今年将全面覆盖镇街。对于区域联动执法,区环运局表示,此前高要、高明、鹤山、新兴四地曾建立环境联合治理机制,四地加强沟通,交界处的一些纠纷问题通过联动解决。高明区希望今年从市级层面解决跨区域环保执法问题。
建议2
中心城区建设立体停车场
▲现状
“以前还没有这种感觉,现在荷城中心城区不少地方的车位已是一位难求,买个东西吃个饭还得为找个停车位折腾半天。”李炜去年刚买了私家车,但因为停车难,他已经渐渐减少开车外出的次数。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高明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09948辆,其中汽车48460辆。“单单在2013年,新增上牌的小汽车就有7000多辆。”区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说,近几年,高明机动车保有量保持在10%~20%的增速,未来这个数字或许会更大。
形成对比的是,目前高明路边临时停车位只有15000个左右,其中八九成集中在中心城区。换言之,不计算住宅小区、商场机构等私人车位,目前高明公共停车位与小车数的比例大约在1∶3,即三辆小车才有一个停车位。“相对于广州和佛山市中心,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但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停车难问题将会更加凸显。”区交警大队负责人说。
由于历史原因,荷城中心城区的停车场所建设已经潜力有限,即使牺牲小巷的交通顺畅和以增大行车安全隐患为代价在道路边上划设停车位,仍无法满足民众的停车需求。
▲委员建议
对此,区政协常委谢衍卫在提交的《关于建设停车场所的建议》中表示,高明中心城区荷城应重点放在建设立体停车场上。建议充分挖掘各种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建设空间停放车辆更多的收费立体停车场,形成产业,既解决停车难问题,还有利于就业。
▲部门回应
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承认,以前的规划建设忽略了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加上建设地下停车场成本较高,旧城区的住宅楼地下停车场较少。从2003年起,规划部门规定新建楼盘要配置相应数量的停车位,近年新建的商业综合体基本配备地下停车场,以解决停车难问题。
“建设立体停车库是一个趋势,成本也没有地下停车场那么大。不过还是要看市场需求,如果有企业尝试建设的,政府也会支持。”他说。
建议3
创建新型综合养老模式
▲现状
目前,高明区共有1间社会福利院、5间敬老院,总人数220人,入住群体主要是五保老人、社会老人,而对在农村分散供养五保老人,政府部门提供每人每月650元的生活补助。
据统计,高明目前有22户失独家庭、2户独生子女伤残家庭。
▲委员建议
区政协常委罗永年、廖爱群在提交的《关于设立创新型综合养老院的建议》中认为,高明老龄人口不断增长,然而传统的养老条件和方式却停留在解决五保户、孤寡老人等群体养老的水平,未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罗永年、廖爱群建议,设立一种新型的综合养老模式——亲属养生、老人养生及文体康乐相结合模式,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模式,以家居式、公寓式、床位式等服务形式,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营造一个综合养生、文化康乐、康复及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创新型康乐养老院。
对于失独家庭,区政协委员李海良在提交的《关于加大对失独家庭社会扶助》的建议认为,失独群体为中国的生育政策落实做出了贡献,在失去唯一的孩子痛苦面前,不应让这些家庭作为个体独立承受,各方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他建议,为失独家庭提供生活保障和精神慰藉。如为失独家庭投保涵盖养老、医疗、意外、人寿、女性安康等险种在内的综合性保险,解除后顾之忧。完善该群体在养老、医疗等方面享有的优惠政策,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其次是要建立特别的“失独者”养老院,引导和鼓励建立专业的志愿者队伍和社会组织向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帮其摆脱心理阴影,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