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说到食品安全,最近几年监管部门的口径一直都是“总体稳定向好、形势依然严峻”。然而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的不满就显得很正常了。网络上经常会有人怀念过去的食品安全,比如有条微博是这么写的“八十年代,我们基本没有食品安全问题,九十年代出了一些问题,二千年后几乎所有食品都是有问题的。”真的这样吗?食品安全一天不如一天吗?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钟凯
国外的食品业经历了“从乱到治”的痛苦旅程,中国当然不能例外。比如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仅1959年至1960年人口就净减少1千万,那个时候人们根本无暇顾及什么“食品安全”,能凑合吃上一口已经很满足了。正因如此,前不久习总书记才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近几年被曝光的“镉大米”,很多人认为这是改革开放、工业化带来的。实际上重金属污染并非现在才有,1978年的时候99%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很多地方直接用污水灌溉农田,导致全国20%的土地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是今天它才被曝光。
说完重金属,再说真菌毒素。大锅饭年代,甘肃省康县一个公社曾因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玉米而发生272人中毒的事件。近年来,黄曲霉毒素污染花生油、奶粉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和这一事件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黄曲霉毒素致癌是长期、慢性过程,能导致急性中毒意味着那些玉米已经霉的不成样子了。这种事现在几乎不可能发生,因为霉成那样子就不会有人吃。
再看看农残,60年代起中国开始大量使用高毒、高残留的有机氯、有机磷农药,80年代使用剂量和频率成倍增加,导致四川盆地麻雀消失。农药是保障农业生产必须的,但是高毒、高残留的已经不让用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人会感觉食品越来越不安全呢?
首先,过去中国人一直在解决“吃不饱”的问题,随着生产的发展,大家开始更加关注“吃好”和“吃得安全”,注意力的转移使得过去不被重视的问题浮出水面。
其次,过去食品监管的投入相对较少,而现在政府的监管力度空前,媒体监督无孔不入。无论监管人员的配备还是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力度都在强化,在高密度监督下,过去可能“蒙混过关”的食品也被抓了出来。
第三,过去我们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之后也有更多机会抓住“坏食品”。比如显微镜出现之前,人们无法触及微生物的世界,而现在我们可以实现痕量、超痕量的检测,万亿分之一的物质都逃不出仪器的“眼睛”,可以说是老虎苍蝇一起打。
第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舆论环境的变化。以前我们国家是“两台一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就是大家获取外界信息的全部,而现在“全媒体”时代你不仅可以从五花八门的渠道获得信息,还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政府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也在努力主动发布更多的信息,这导致大众看到和听到的食品事件越来越多。
所以说,一些人所“感知”到的食品安全越来越差,但就像哈哈镜一样,很可能和真实状况有些偏差。那么食品安全现状到底怎么样呢?从监管部门的一个数据看,全国食品抽检合格率1982年是61.5%,1994年是82.3%,2000年是88.9%,2002年是93.4%。另一个来自广东省江门市20年跨度的数据可能更直观一些,这条逐步上升的曲线代表了成千上万份食品的真实状况(详见图表)。食品安全“总体向好”的的确确一直在发生。
所以对于食品安全来讲,这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食品安全的水准的确比过去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历史最好时期”并非虚言,“我们还能吃什么”的呐喊也是对每一个食品从业者的鞭策。
作为消费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对食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食品安全问题过去一直存在,也还将继续存在,旧的问题被挖出来并逐步解决,新的挑战不断出现,这是全球食品安全的主旋律。中国的食品安全的“乱”是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也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