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0日电(熊旭 实习生潘金洁琼)昨日,中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向出席媒体通报了2013年度的科研成果。在过去的一年中,中科院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完成国家重大任务方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和发挥国家思想库功能支撑决策方面均有重大成绩,可谓硕果累累。
一个“重大突破”二个世界之“最” 三个“首次”
2013年中科院在基础前沿方面的突出成果,可以概括为:一个“重大突破”,两个“世界之最”和三个“首次”。
在这一年,中科院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并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北京谱仪III实验中发现了新的共振结构Zc(3900),被美国《物理》杂志评为2013年物理学领域十一项重要成果之首;首次实现了对分子间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开辟了对氢键研究的一种崭新实验途径;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被评为“该领域创建以来的最大进展”;在H7N9禽流感病毒溯源和H5N1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机制上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揭示了分子水平上H5N1禽流感病毒跨种间传播机制;发现了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灵长类化石骨架,对于确定类人猿与其它灵长类的分异时间和早期演化模式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证据。
上天入海 完成国家重大任务
中科院作为是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2013年在完成国家重大任务方面,可谓“上天入海”,立下汗马功劳。
中科院承担了嫦娥三号任务中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和VLBI测轨分系统的研制建设和任务执行,顺利完成了“嫦娥三号”首次在月球表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作为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牵头单位,中科院承担了空间应用系统研制任务,实时监测并准确提供空间环境预报,在承担的手控交会对接TV摄像机、激光雷达转台、舱内照明灯等协作配套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潜水器控制与声学系统,成为支撑“蛟龙号”实现深海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精细地形测绘、安全系统控制等功能的关键系统,经受住了5年70余次的下潜考验,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和深海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新科技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中科院的科研发展不仅停留在实验室里,更让这些高科技走进田间地头,百姓身边,为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抗灾方面,在芦山地震中,中科院的一批研究所利用多年的科技积累和综合优势,充分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科技国家队应有的贡献。在农业方面,中科院与科技部联合鲁、冀、辽、津4省市共同组织,启动实施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推动了千亿斤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同时,中科院还联合了农业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多个省市实施面向农资-农业-农产品-食品安全产业链的规模化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为加快推进“三农”创新发展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在实业方面,中科院建成了国际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聚甲氧基二甲醚DMM新型清洁柴油组分工业试验装置,引领了我国煤制油行业的健康发展。另外,由中科院控股的联想集团PC业务全球市场份额持续增长,于2013年第二季度跃居世界第一。
26份报告 为发展建言献策
据统计,在2013年中科院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题,完成重要咨询报告和院士建议26份,这些报告得到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充分肯定,批示27次,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科技发展新态势与战略选择,地方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都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