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13日电(记者俞丽虹 周琳)2014年1月1日,上海全新的食品监管体制“亮相”。新的监管机构什么样子?食品安全监管的“缝隙”堵住了吗?
在食品安全的攻坚战中,要实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无缝监管,离不开基层的力量。建立基层监督所,有脚走路;扩展信息员队伍,有眼睛监督;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有手服务——作为人口密集、市场活跃的特大型消费城市,上海正在努力成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出门就是监管,从坐办公室到跑企业社区
在南翔小笼包的故乡——上海市南翔镇最热闹的商业街上,一个肩负抽检、执法、查处地下窝点、宣传等多功能的食药监所2013年底悄然建立。“过去要检查餐饮店,开车需要半个小时,现在出门就是监管。”
这只是上海已建的149个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中的一个。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机制改革之后,为了实现监管关口前移、监管中心下移,日前上海已在8个郊区(县)所有街镇成立了106个街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在8个中心城区成立了43个区域食监所。
食品安全的监管,重点在基层、难点也是基层。国务院食安办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获得生产经营许可的食品生产企业12.3万家,食品经营主体576.7万家,餐饮单位243万家。全国各级食品安全专职监管人员约10.7万人,平均每2人要监管200多个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还不包括小作坊、小摊贩和农户。
“以前监管是‘橄榄型’结构,基层执法力量弱。”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阎祖强说,改革后划转和下沉的基层执法人员超过1700人,市、区县、街镇三级执法力量形成10:25:65的“金字塔”结构,真正夯实了基层监管的根基。
为了真正加强基层的效能,阎祖强说,这些监督所全部配备专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可承担亚硝酸盐、瘦肉精等35个项目的检测,而且未来还将逐步向企业和市民开放。
“基层脚软,肯定没办法成功。”上海食药监局普陀分局局长吴乃义介绍,以前接到监督举报,都要从分局开车过去,赶到了不法分子早就转移了。现在从基层分所直接过去,十分钟就能到现场。
不仅有脚,也有“武器”。阎祖强说,区(县)政府要对本地区食品安全负总责,不履行职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不去基层所锻炼,未来提拔干部时不考虑。“公共食品安全就是要与各级官员的乌纱帽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