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5日,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就部分含肉毒杆菌的乳清蛋白粉流入中国进行说明。图为恒天然CEO西奥·史毕根斯向中国消费者致歉。摄影:姚毅婧
2013年8月5日,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就部分含肉毒杆菌的乳清蛋白粉流入中国进行说明。图为恒天然CEO西奥·史毕根斯被记者围攻。摄影:姚毅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西兰恒天然与达能的诉讼还未理清,日前,恒天然又因怀疑产品被大肠杆菌污染,在新西兰市场上自主召回一批稀奶油产品。乳业专家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恒天然连续不断发生乳制品安全问题,因而出现了“雪上加霜”的叠加效应,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中国政府解除对新西兰乳制品的进口禁令的决策,同时对于恒天然的下游合作伙伴和合作企业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恒天然一年之内四陷丑闻“泥潭”
恒天然从2013年的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开始就一直深陷质量问题的“泥潭”不能自拔。去年8月,恒天然先是闹出奶源污染的“大乌龙”,后又因奶粉涉嫌含有双氰胺,恒天然斯里兰卡分公司宣布召回两批次共计约39吨奶粉。同年12月,再曝出化学品泄露事故。2014年1月,恒天然又因奶源疑遭的大肠杆菌污染而再此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年之内发生四次食品安全事故,对于恒天然的声誉、品牌影响很大。自去年8月的奶源污染虚惊之后,恒天然已经在进行整改,也提出加强内部监控,但是质量问题并没有因此避免。
“在一年内接连发生四件食品安全事故,说明恒天然的内部管理以及把控手段还有值得改善和提高的地方”,王丁棉表示,“恒天然的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的声誉影响很大,在今后一两年之内这个影响都不能完全消除。”
有观点认为,恒天然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折射出其生产工艺、质量把关以及技术设备都存在一定缺陷。对此,王丁棉表示,对于恒天然而言,在生产工艺和监管环节肯定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说把关不严也不尽然,毕竟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之下确实没有企业能做到100%的安全。
他强调,恒天然的事件并非个案,国内的企业也应吸取经验教训,借鉴相关经验。“在国内一些比较大型的食品企业也会号称是上千道检测程序,但是食品安全问题还是会发生,恒天然的事件值得国内食品企业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