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国企改革重组。深化与央企对接合作,新增签约项目22个,长江通信与武汉邮科院战略重组全面完成。支持武商、中百、武汉肉联等优势企业跨区域扩张。市国资委出资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600亿元,净资产1200亿元,分别增长22.5%和22.7%。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新登记私营企业3.13万户、个体工商户7.41万户。13家民营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增加3家。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 58.8%。
深化“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在全国率先出台湿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办法。武汉节水型社会试点通过国家验收。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启动实施。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实现所有湖泊水质监测全覆盖,实时公开 PM2.5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两型”社会创建示范工程深入推进。青山工业区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规模达到1098 台,新投放便民自行车1万辆,新增绿色建筑200万平方米。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制定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招商引资总额2765亿元,增长61%;实际利用外资52.5亿美元,增长18.1%。签约引进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3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0个。对外贸易恢复增长,出口总额119.4亿美元,增长11.1%。对外投资、国际工程承包扩大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大通道进一步拓展。扩大对外交往合作,友好城市增加到20个,友好交流城市增加到24个;“双谷双城”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中法合作共建可持续生态新城项目落户武汉;法国马赛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营造国际化城市环境,外国领事馆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长江国际学校投入使用。
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深度融入“两圈两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首届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在汉召开,产业、交通、科技等领域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制定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推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出台“黄金十条”实施导则,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制定实施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青桐计划”,评选100名创业先锋,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123万平方米,建成大学生创业园区26家,40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百万大学生创业激情进一步激发。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光谷“资本特区”建设加快。新增创投机构60家,累计210家,基金规模超过200亿元。新增科技支行4家,累计14家;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性融资超过300亿元,科技保险保额达370亿元。深入实施“黄鹤英才计划”、“光谷人才计划”等人才工程,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60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170人。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增各级创新型企业4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9家。依托龙头企业,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新设立企业院士工作站5家。依托高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新组建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在汉设立研发机构累计20家。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全球首台光功率热分析仪、国际领先的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3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发明专利授权量3150件,国家知识产权审查协作中心在光谷正式运行。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五年行动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倍增计划。启动设立1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全市在建和筹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31个。霍尼韦尔涡轮增压器、湖北宽带研发中心、中联药业中药产业化基地等一批项目开工,雅图中国光影城、华灿光电三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高科技园区加快发展,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5家生物医药企业,8家入驻光谷生物城;17家大型央企入驻武汉未来科技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100亿元,增长25%。
(四)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
新城区“四化”同步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初步形成,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按照“独立成市”理念,编制完成6个新城区现代新城近期规划实施纲要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新城区主城建设积极推进。阳逻、吴家山、纸坊、知音、盘龙、纱帽等新城产城融合步伐加快。实施村镇建设项目219个。武湖街、五里界街、奓山街成为全省“四化”同步试点示范乡镇。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新增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2 万亩、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10大赏花游核心项目启动建设。乡村休闲游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新建林果产业基地4万亩。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施116项。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4%。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1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702个。
全面推进农村资源资本化。完成15个街乡镇农村产权确权(变更)登记工作。农村产权交易额22亿元。农村土地、林地、水域经营权抵押贷款11.25亿元。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0.64万亩。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更新改造181处骨干排灌泵站,除险加固40处病险水库,改造9万亩重点易旱地区水利设施。扎实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新建农村垃圾转运站17座,29个村庄成为省级宜居村庄。提档升级609家“农家店”,新建500个“村邮站”。各级财政投入革命老区建设资金38亿元,老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140万武汉籍外出务工农民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新建10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
(五)坚持建管并重,城市功能环境实现新提升
强化规划先导作用。认真谋划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完善“三镇三城”实施性规划体系,制定出台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国家中心城市重点功能区体系规划。编制完成公共停车场近期实施规划、社区和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点规划、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新版市域国土规划“一张图”系统正式启用。
大力推进城建攻坚计划。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变“以市为主”为“市区联动、共同推进”,充分发挥市、区两级积极性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80亿元,城建重大项目竣工6个、开工18个、续建3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