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城市管理工作基本上由城管部门独立完成,如今,将执法中队下沉到各乡镇、街道办,发动所有社区、村居的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办案率和综合执法水平都提高了。”3月6日,记者走进西夏区城管局及部分街道和社区,近距离地观察并体验了“全域城管”实施后的变化。
去年12月,西夏区城管局向辖区内的6个街道、2个乡镇以及芦花台地区派驻了9支城管综合执法中队。西夏区城管局局长魏富告诉记者,“全域城管”实施后,城管执法的触角从主干道延伸到了背街小巷。
3月6日上午9时7分,在西花园街道办事处综合执法中队的办公室内,平台管理员正在用对讲机上传下达“数字城管”平台输送来的案件信息。记者粗略算了一下,在10分钟的时间内,采集员拍到的待办案件就有10起,内容涉及违章悬挂条幅、占道经营、乱堆物料等等。“西花园街道综合执法中队是西夏区数字城管案件量最大的中队,一天最多时有120多件。”执法中队中队长张建群说,西花园南北巷两侧的小区有200多栋楼,管理难度非常大。比如乱贴小广告,过去社区管没人理,小街巷又不属于城管部门管,导致这种现象很难得到治理。“现在城管队员下沉到各个社区和背街小巷,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快速处置。”
魏富介绍,城管执法力量下沉,从主街道的烟花爆竹管理、清雪除冰督查、违法建设摸底调查,到背街小巷的门头牌匾整治、流动占道经营清理、居民区乱堆乱放等,街道综合执法中队都开始转变角色,寓管理于服务,一方面开展居民城管普法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严格行政执法。
城管工作换地方到社区和居民交朋友
“现在再偏僻的小巷子,都能见到城管队员了。”在文昌路街道辖区内经营“关东煮”生意的马文亮指着旁边穿城管制服的蔡小明说。
蔡小明是首批进驻街道的城管之一。两个月以来,城管人员从原来“铁面如山”的执法官转变成“家长里短”的社区工作人员。
“城管不就是执法吗,到社区去做什么?”蔡小明刚到执法中队时心里充满了疑惑。但两个月的走街串巷中,他和居民建立了感情,居民对执法的抵触情绪也消退很多。“在执法时,甚至还有居民会帮着我一起讲道理”。住在同心街附近12年的闫美莲说:“以前我们这里乱摆摊点、占道经营现象特别多,卫生差又阻碍交通,现在环境比以前干净了太多,大家自觉性也强了很多。”
社区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城管人员身兼多职。蔡小明每天早上8点多就开始下到各社区巡逻,中午回到队里吃了饭继续处理案件,赶上夜市多起来,加班加点到晚上12点也是常有的事情。“执法中队吃住在属地,管理方便、直接,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方便了很多。”文昌路街道办副主任刘学仁表示。
“城管人员和居民交朋友,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最后让居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违反城市管理规定,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蔡小明笑着对记者说道。
综合效应初显城市管理执法无盲区
随着执法力量下沉,“全域城管”综合效应也开始显现。由派驻辖区街道(乡镇)的城管综合执法中队与街道办打“配合战”后,西夏区已实现综合行政执法无盲区,“堵疏结合”也由思路转变为行动。
“‘全域城管’的作用,形象地说就是用一顶‘大盖帽’管好百姓的‘利益事’,更高效更快捷地处理好问题。”西夏区有关领导表示,执法中队除了与街道办通力协作外,还对殡葬、流动人口、食品安全等管理工作开展委托执法,使过去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相互推诿、踢皮球等现象得到改善,群众投诉得到有效处理。
据统计,下放执法权两个多月以来,各街道综合执法中队开展安全检查、食品卫生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市容市貌管理近150多次,办理数字化督办案件3600多件,结案率均在96%以上。(记者 李慧娟)
来源:银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