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钟凯:
食品安全博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
瞎果包括未完全成熟就掉落的果子(落果)、成熟后的残次果、鲜食果中的低档果等。其实瞎果也是果子,别把它不当粮食,也别觉得瞎果就是烂果子。能物尽其用,又不违背安全性原则,而且成本还更低,何乐而不为呢?这种低成本的原料也造就了出色的性价比,只要安全性有保障,企业、果农和消费者都在受益。
但烂果榨汁就有点扯了,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中,烂果不仅会坏了一锅粥,也榨不出多少汁,反而徒增成本。如果用烂果子,其中带入的真菌毒素(比如展青霉素),有可能过不了国家标准这一关,更没法出口。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说,前端造成的问题要想到后端去解决,付出的成本会大大增加。我并不怀疑有烂果子进了果汁厂,但整车烂果上生产线有点天方夜谭。果子在生产线上有多个环节进行清洗和分拣,其中的绝大多数烂果会被清理出去。少数漏网的烂果经过清洗、消毒、滚动高压喷淋等程序,其腐败部分也大部分会被去除。
实际上用瞎果榨汁是多年来的“潜规则”,是在安全框架下尽可能创造价值的做法,只不过消费者之前不了解罢了。随着十几亿人的消费市场逐渐打开,对于果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用廉价的瞎果来支撑这个市场,显然难以持久。果汁企业的扩张可以很快,买进口生产线形成产能很容易,但农业生产的产能释放却需要长周期,两者脱节的现实案例就是乳业。果汁企业产能上去了,市场需求上去了,可原料跟不上,这有可能迫使些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松对原料的质量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讲,尽管新闻报道有哗众取宠和浑水摸鱼(资本做空)的嫌疑,但对这个行业也是一个警醒吧。中国食品业在经历了高速扩张后,需要踩一脚刹车,好好把规范体系做好,把农业基础夯实,否则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模式是难以打造中国的百年品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