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虽然父母对他们的庇护无微不至,目前各学校的安全教育和排查很到位 、安保力量也很充足,但意想不到的危险总是防不胜防。而有些危险一旦发生,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将是灾难性的,各地时有危害儿童安全的新闻事件曝出。那么作为家长,最担心孩子哪方面的安全问题?学校和家长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范?一旦发生,学生和家长又该如何应对?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 ,3月31日,全国第19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即将到来,本期《教育周刊》特邀请相关专家为您一一解答。
现状调查最担心交通安全
“作为家长,最关心孩子哪方面的安全?”上周四记者以此为问题对20位家长进行随机调查。调查对象的身份涉及到公务员、媒体人、大学老师、一般公司职员。结果显示 ,20人中有 12人表示 ,最担心孩子上学、放学途中的交通安全问题。原因是好多中小学校大都处在交通比较繁忙的路段,过马路时又要等信号灯。孩子们的活力强,交通安全意识又比较淡薄。其次,家长们担心较多的是学生在校园内的运动损伤问题。“孩子在校园里难免会磕磕碰碰。一旦发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那是相当折磨人。”网友智雪告诉记者。四方实验二小副校长张守贵也表示 ,校园内的运动损伤是家长们比较担心的安全问题。当然老师们也很担心此类事件的发生。其次是食品安全,校园暴力、校园恐怖、食品安全等问题也都是家长们所担心的。
不知道是难以启齿,还是观念的问题,对于近年来多发的性侵事件,20位家长以及学校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未提及。而调查却显示 ,近几年来,儿童性侵案件呈现数量上升和低龄化趋势。
交通安全 全国每年有2万多学生因交通事故伤亡
据不完全统计,交通事故和溺水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超过了全年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而且交通事故伤亡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国每年有2万多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伤残、死亡。交通事故已成为未成年人的头号“杀手”。
防范措施:对中小学生来讲,预防交通事故的最好办法是具备一些交通常识:比如马路时一定要注意信号灯,过马路要先看左,后看右,走斑马线通过十字;再比如不要为赶时间翻越栏杆、横穿马路、闯红灯。而开车送孩子上学的父母也要注意不要为赶时间超速行驶。
应急之策:青岛喜悦在线心理学堂高级心理咨询师于宛玉告诉记者,学生遭遇交通事故后,除了要进行医学急救,心理急救也很重要。为此,她提供了4项措施心理急救措施。一是情绪稳定法,就是要使受伤者知道他们不是孤立无援的。“为稳定伤者急剧波动的情绪,施救者应对惊恐的伤者讲,"我会一直待在您这儿,直到救护车来。"这样可减轻伤者的心理负担,使其保存绝处逢生的希望。”她说。二是减少刺激法,就是呵护好受伤者不致被围观。因为围观者陌生好奇的眼光对受伤者的痛苦心理会产生不良刺激,他们的窃窃私语更会对伤者的惶恐心态产生负面效应。三是爱抚接触法。“寻找合适的体位,但要保证在触及伤者时不致疼痛。救护者对伤者身体无疼痛的轻微接触和爱抚,会使伤者得以温暖和抚慰,比如握一下手、抚一下肩。”她告诉记者。最后是耐心倾听法。因为讲活能使伤者感到一吐为快,特别是经历了生死浩劫的惊吓之后。如果伤者想讲话,现场救护人员就要耐心倾听,并以亲切柔和的语调与其对话,即使对失去知觉者也应这样,绝不许有斥责之声。她还提醒与伤者对话时千万不能显露出对伤者伤势的胆怯,以致使伤者阴郁的心情再次雪上加霜。
运动损伤 课间活动和体育课时最易多发
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天性好玩、好动,加上他们缺少安全意识、防范经验和自救常识,在校活动期间的运动损伤时有发生。“在学校里小学生发生的运动损伤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一是课间活动时,由于校园面积小,活动场地受限,学生活动中又好嬉闹,相互碰撞就在所难免。二是上体育课时。大家都知道体育活动需要一定量的活动,虽然在活动中有些体伤教师是能课前预料的,但有些却根本无法预料。比如:在跑步中学生摔倒、在跳远中扭伤脚腕,跳绳中被跳绳打着脸等。”张守贵告诉记者。
防范措施:为了防止学生在课间活动时发生损伤事故,张副校长建议,将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活动区域分开,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课间活动要在教师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等;每天的护导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间进行巡视,学生参与的安全监督员进行监督,校领导有自己各自分管的区域加强管理,这样就能即保证学生的活动有序,内容丰富多彩,又避免了学生体伤事故的发生。为了防止上体育课时发生损伤,他建议体育教师在活动前要先询问学生的身体状况,选择的活动内容和运动量也要适合本年级学生的身体状况,活动的区域也要考虑安全问题。具体到该校的做法,他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该校在校园里安装各种护栏1000余米,设立了多处安全警示牌,斜坡注意防滑、体育器材没有教师指导不得攀爬等警示语;学校的室外体育器材则做到随时检修,在校园里给学生安装的长木凳,四个角都打磨成圆角。
应急之策:即使这样意外事故还是会发生的,一旦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张副校长告诉记者,本着保护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最小的程度,教师要采取应急措施,自己应付不来的,可以向受过专门意外救护培训的体育教师求救,同时联系家长,并在第一时间送学生去医院救治,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建议及时与120联系。
校园暴力 多发还具隐蔽性
校园暴力,或者说意外伤害,常常以恃强凌弱、殴打谩骂、恶意嘲弄、散布谣言、敲诈勒索、排斥的形式出现。虽然在学校中最为常见,但是却最难统计,且最具隐蔽性。校园伤害不仅仅是行为健康问题,它还有可能逐渐演变成刑事犯罪的问题。
防范措施:对学生来说,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让“暴力”远离校园,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己别成为“下暴”者。青岛市教育局安保处处长孙建国特别提醒中小学生,要远离游手好闲、奇装异服的人;上学、放学时最好和同学结伴而行;尽量走人多的大路,避开僻静的小巷;随身携带的财物,比如手机等不要轻易外露;放学后一定要及时回家,不要到游戏室和网吧去。另一方面,他还强调,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学校应该铸牢自己的安全网,尤其是中小学校园,不能像菜市场一样允许外人随便出入,该配置的安保人员、监控设施不能缺位。
应急之策:于宛玉告诉记者,校园暴力发生后,除报警就医外,老师还要进行心理干预。具体措施是共情,即理解孩子的痛苦,建立良好互信关系,然后引导他说出自己的需要;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安排陪伴,不能让孩子独处;提供信息,告诉他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提供心理支持,及时疏导负面情绪,让孩子感到安全、被支持、被理解、被保护,告诉他以后遇到这种情况第一时间联系老师。家长则可采取以下的心理帮助措施:多陪伴,如接送孩子去学校,陪孩子入睡等,也可以多抱抱孩子,以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多倾听,感受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自由表达和情绪宣泄;还可以带孩子外出运动、旅游、读书,不断变换状态转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