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赵晨竹,吉林大学文学院匡亚明班本科生,2013年8月—2014年1月以交换生身份赴台湾师范大学游学。
在台北街头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一定是“谢谢”和“不好意思”。无论是公交车司机、便利店的收银员、商场的营业员、民宿的老板老板娘,都会把这两个词在嘴边。
台北人的热情体现在各种细节之处。我们到台湾的第一天晚上就被房东姐姐载去购买大包的生活用品,热情的帮我们介绍住处周围的各种设施;很多次我们出去玩不记得回去的路,却总是被好心的机车骑士带回捷运站;第一次去北投泡汤,被热心的阿姨招待....。。这些,都让我觉得台北是一个让人感到很温暖的城市。
台湾的生活节奏全然不似“北上广”的快节奏,台湾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步调,每天辛苦工作之余会想着安排自己的度假休闲时间。师大周边有一家店面很简单却颇有名气的早餐店,老板是一对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夫妇。一次偶然的闲聊中,我惊讶的发现,这对夫妇已经走过了世界上很多个美丽的角落,很多地方并不知名,却留下了他们欢乐而美好的回忆。
交谈中,我得知他们每四个月就会计划一次大概半个月的旅行,最近一次准备去苏梅岛转转。我笑着问老板娘:“总是出去玩要花费很多的吧,不存些钱吗?”在我的印象中,我身边的这个年纪的人,基本上都在想着存些钱给儿女买房、车或者是给自己养老之类的。老板娘反而觉得我的问题有点奇怪,她回答我说:“存那么多钱干嘛啦,儿女都念大学,可以自己贷款缴学费啦。我们赚的钱够我们自己花就好啦,反正想在台北买第二套房子也买不起!”
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台湾绝不是个例。很多台湾的同学听我们讲起在大陆毕业后的就业难,买房难,都会觉得我们想太多。其实,台湾的同学面临着和我们相似的压力,但他们却能活得比我们更加的潇洒自在,他们的幸福感明显在我们之上。看台湾人生活,能感觉到与大陆明显不同的一点是他们没我们着急,没有我们总是忙碌的样子。路上的汽车不管遇到车还是人,都会表现出犹豫的姿态,要互相谦让一下。在台湾,我学会了在规划未来的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当下生活和学习的每一天。
台北是个注重细节的的城市。第一眼看到台北这座城市,也许会让人有点失望。这里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宽广的马路,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霓虹灯。但是只要你在台北生活几天,你就会感觉到这座城市的细节所带给你的感动。
在城市中,只要是有楼梯的地方,那一定会有直达的电梯以方便行动有障碍的人使用;公交车的地板高度与马路边石的高度相吻合,方便轮椅使用者和提行李箱的人上车;在台湾的公共场所大家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捷运上写着手机通话礼仪:轻声细语、长话短说、简讯传送,连小朋友之间玩耍也绝不会发出太大的噪音。
在服务方面更是贴心而舒适,服务员的微笑发自内心,热情礼貌但又不觉过度地问候,不会近距离跟着你,向你推销,会给你充分时间和空间自由选购,有问题会第一时间耐心地给予帮助,比如在诚品书店找不到想买的书,去服务台寻求帮助,工作人员会查询并找好相应的书本送至服务台,顾客只需随意逛上一圈后再去服务台领取即可。即使顾客什么产品都不买,导购们依然微笑热情,不会流露丝毫不满的情绪。
在我交换的一学期中,虽然台湾的同学对我们始终保持着热情和友好,但是在交谈中,我还是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两岸在沟通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隔阂。比如,台湾同学会问我们“去大陆旅行是不是很不安全?听说大陆的出租车司机专宰外地游客,大陆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么严重,你们还会在外面吃饭吗?”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总是有一些小小的无奈感,在耐心的解释一番后,台湾同学仍是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为什么台湾同学眼中的大陆社会会是这样子的呢?
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台湾的宣传有关。基本上台湾的电视节目只要是报道大陆方面的新闻都是负面新闻居多,让我们骄傲的“天宫一号”、“辽宁舰”好多台湾同学都不知道是什么。从电视节目的内容上看,台湾人缺少对于国际事件的了解。在这种宣传和条件下长大的台湾人,对大陆固有的认识就不是好的。两岸学生、商业上的频繁互动可以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台湾人对于这两方面的互动并不反感而且乐于接受。
“两岸,不可能走上急功近利的政治或者军事上的统一,而要走上柔滑的人性与心灵统一之路,它虽艰难,却持久而稳固。近几年,大陆对台善意交往,以台湾及百姓所需为本,就是功德无量之事。大陆的‘大’字,也正在此体现。在台湾,希望立即独立的,是少数,希望立即统一的,也是少数;大多数,在观望,在心灵与情感上感受,在具体生活需求与未来上思量。这注定有一个过程,我绝不悲观。不说的理想才像理想,比‘三通’更重要的是心通。台湾,小地方,却是考验海峡两岸中国人智慧的大舞台。”这是白岩松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也是我对两岸关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