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南京江宁区东山街道鲤鱼山附近的四五家墓园迎来了扫墓人。然而,近日有市民向人民网反映,在鲤鱼山骆村公墓中,经常闻到一股恶臭,还夹杂着油腻的味道。记者现场调查发现,这里藏着一个非法加工点,60个塑料桶里浸泡着大约3000多斤牛肚、牛筋。随后,执法人员对现场进行查封,对相关产品也进行了封存并取样。
或许在食品安全不安全的当下,大家对这类问题牛杂并不感到十分惊讶。的确,这类题材多年前就被有关媒体曝光过。然而数年前的症结,到现在依然如此,数年前的牛杂发酵的恶臭一直“飘香”到今天,这到底是谁之过?
这样的问题牛杂,往往伤害的就是底层的普通消费者,并且是慢性伤害。这也决定了监管部门在衡量“轻重缓急”之后,对这类问题缺乏一种下大力气整治的态度,以至于在群众举报后首先到场是媒体,媒体跟进之后,监管部门才来到现场进行整治。
也正因为这些问题是慢性的,正因为这些问题伤害的是普通费者,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决定了监管部门没有持久深入追究下去。也因为如此,一些黑心的商人才将欲望当理想,将贪婪当励志,将欺诈当智慧。黑心作坊主的贪欲与监管部门的懈怠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笔者强烈呼吁尽快落实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手段、提高执法能力。我们自然明白,这些生产作坊大多是“黑作坊”、“黑加工窝点”,以致给监管部门监管增加了无穷的难度,最终也极易出现三四个大盖帽管不住一块牛杂的问题。
因此,从对广大社会公众和消费者高度负责的角度,绝不应该让牛杂等日常食品成为隐患的高发地。监管部门应该以一个“举轻若重”的心态,将“小事”当成“大事”抓。应该尽快加大从源头上监管整治的力度,严防各种有害牛杂流入市场。作为流通环节的监管部门,工商、质监等部门也应履行好质量安全监控,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牛杂一时不会危及自身就放松监管力度。反而,笔者以为监管部门应该将执法资源共享,并不断加大抽检力度,增加抽检频次,切实保障老百姓的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