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贵州相识相知相聚
——贵州省部分引进高层次人才访谈
第二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现场。谢强 旷光彪 摄
核心提示
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在贵阳圆满落幕。此次博览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贵州史无前例。
据统计,本届人才博览会现场接待求职者3.5万人次,与首届相比增加了7000人次。现场签约人数达2597人,其中,博士405人,硕士1332人;签约项目20个。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涌进黔中大地,贵州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吹响了建设“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的号角!我们采访了几位到贵州就业的高层次人才,探寻他们的“贵州情结”以飨读者。
邓燔 西部情结让我来
戴着精致的黑框眼镜,衣着得体,谈吐优雅,尽显知性女人气质。在第二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上,作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邓燔博士给记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有较为浓厚的‘西部’情结。”谈到为什么会来贵州工作时,邓燔如此回答。对她这样的选择,很多亲戚朋友都不理解。确实,对于拥有海南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法国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的3个硕士学位,取得丹麦排名第二的奥胡斯大学博士学位的邓燔来说,条件实在很好,加之本身又是广东人,有大把的机会留在国外或者国内一线城市工作。“所谓人往高处走嘛!他们的想法我能理解,但是,有些东西确实割舍不下。”邓燔告诉记者,在很早以前,她就有了去支援西部、建设西部的想法。为此,她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求贤若渴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于是,很有诚意的双方一拍即合。
“一方面,贵州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山美水美,又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都很吸引我。”邓燔觉得自己的选择非常正确,“另一方面,因为我是做农业的,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所学的都是和生态、农业、环境、林业等相关的专业,所以对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不是很感兴趣。而当前的贵州,把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方面很有特色。所以,我所学的东西在这边大有用武之地。”
邓燔还向记者透露,之所以到贵州,爱情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原来,她的未婚夫已经来到贵州,在惠水和贵定搞茶叶种植,目标是5年打造一个5万亩的有机茶园,现在已经种植了1.5万亩。“我们要共同做茶。”她满脸幸福地说。
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签订了8年的工作合同,邓燔对以后的工作目标已有了明确规划。她告诉记者,在科研方面,希望把在国外所学的东西应用到贵州来,长期目标是力争在3至5年内建成一个应用生态学方面的重点实验室。
“这牵涉到团队组建,现在学校和系里正在跟我协调,着手配备一些东西。”而在近期,邓燔已经成功申请了一个总额26万元的“千年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利用”项目。至于教学方面,邓燔计划让学生在校园里面种植一些有机蔬菜。“这样我们可以研究有机蔬菜的种植体系,同时也能让学生慢慢积累经验,以后还可以拿这个项目出去融资,进行创业。”
“另外,因为我在法国、丹麦、澳大利亚和美国都读过书,认识不少朋友,现在正在着手,看能不能利用在国外的人脉资源,为学校为地方搭建交流平台,或者引进一些人才。”邓燔表示,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贵州的发展作些贡献。目前还兼任欧盟伊拉斯谟中国校友会公共关系理事的她,还希望几年后能在黔南搞一个大型的校友活动,届时把欧盟驻华使团相关的一些官员也请来,宣传推介贵州。“我还在和法国联系,希望通过中法友好协会,把法国巴黎高科的一个工程师学生实习基地也弄到黔南来。”(张元斌)
胡阳 剪不断的乡情
博览会当天,胡阳在会场再次见到了自己近二十年未见的贵州省农科院的老同事,看着昔日旧友焕发出异于当年的激情,他满心期待这次的回归能够让他圆梦贵州。
1991年,胡阳大学毕业后来到贵州省农科院植保所工作,当时的科研条件很艰苦,课题少、经费少,四年后,怀揣着事业激情却无处释放的胡阳离开家乡,远走浙江追寻梦想。
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先后到浙江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硕士、博士,主攻农业害虫防治。然而,在杭州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虽好,但并不能满足胡阳专心从事专业研究的愿望。
一直和省农科院同事保持着联系的他了解到如今贵州科研环境已大大改善,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今非昔比,出台了多项人才引进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兄弟般的同事、贵阳的家人、一份热爱的事业……胡阳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回来看看。
这一次,胡阳一回到贵阳就感受到家乡的热情,省农科院组织人事处处长王卫红邀请他回到院里看看,并详细向他说明院里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相关优惠政策和工作条件。
而在第二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的现场,胡阳也深切的体会到贵州人才工作的热度,他决定回到省农科院。
博览会当天,胡阳带着自己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稻害虫二化螟的防治”参加了省农科院的专场面试。面试现场,他并未询问待遇问题,关心的只是自己的项目是否能在省农科院顺利结题,以及院里能为他今后的专业研究提供相应的实验室和田间试验基地。
省农科院院长刘作易当场表态,只要胡阳能来,院里将竭尽全力统筹安排以满足他的实验条件。
面试结束后,胡阳的嘴角漾起了微笑,“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最值得期待和追求的!”(杨春凌)
用人单位与高层次人才开展面对面沟通洽谈。谢强 旷光彪 摄
易平 和贵州团队合作共进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博士易平是贵阳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就职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学院,有机化学专业副教授。这次人才博览会上,他签约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在当日的签约仪式上,易平说:“贵州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室的天然药物化学与自己所学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正好形成对接互补专业,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药物研发链,对双方都有促进作用。”
作为土生土长的贵阳人,虽然在外工作10年,但对家乡的“情”却始终没有变过,他说:“作为从贵州走出去的人才,这次能有机会再次回到家乡工作,就是想通过自己所学为家乡尽绵薄之力”。
“父母年龄大了,难得有机遇回贵州工作,可以在家照顾父母,孝敬父母”。
如今,易平成功签约了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他告诉记者,在发达地区可能各种人才已经饱和或者过剩,但对于西部地区的贵州而言,对人才的需要却是巨大的。而本次博览会也吸引了许多海外人才前来应聘,足以说明,贵州这次博览会在国内的影响力之广。
易平认为,立足于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室的研发,需要精诚团结的团队。而当前贵州科研方面与产业脱钩、衔接不紧密,在今后要更多的把科研与产业结合起来,比如,贵州的天然产物——中草药资源丰富,像天麻、杜仲等,要善于利用提取其有效成分,研制发展新药。
正式签约结束,易平笑着说,“从这一刻起我就是贵州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的人了!”下一步,他将要加强和现有课题组的合作,加快深化药物的研发。同时,他希望能与贵州的药物企业有进一步深入的合作,共同把贵州的科研药物发展壮大。
“虽然,目前可能待遇稍差点,但是我想这是暂时的,因为我相信贵州会好起来,人民会富起来。”对于未来,易平充满信心。(杨勇)
代继宏 这里的发展环境好
3月28日,在贵州国际人才城二楼人才项目签约等候区内,西装革履的代继宏正与遵义市卫生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交谈,11点30分他将与遵义市签订合作协议。
代继宏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今年3月起,他将在遵义市妇幼保健院挂职副院长。
在代继宏看来,遵义市妇幼保健院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发展的需求非常强烈和迫切,并为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贵州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特别是夏天非常的凉爽,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遵义挂职。
“作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联体第一位外派干部,我既觉得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代继宏说,任职遵义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后,他将承担科研、教学以及儿内科的医疗工作。
“任务繁重,千头万绪!”代继宏这样评价他的工作。
遵义市妇幼保健院的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科研和教学工作比较欠缺。如何帮助该院突破基础薄弱的“短板”?成为代继宏首要思考的问题。
经过详细的调研和周密的思考,代继宏决定首先要帮助医院做好发展规划和制度建设,其次,要做好梯队建设,特别是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要培养医院自己的高端人才,这样才能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代继宏说,今天举办的这样一个高规格的人才博览会就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从中能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这必将带动遵义乃至整个贵州的快速发展。
谈到医院发展的智力支撑,代继宏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是全国儿科界排名第三的医院,也是西部地区知名的儿童医院,他来到遵义市妇幼保健院后,也将会充分利用“后方”强大的科研团队和雄厚的儿科医疗水平,使其成为遵义市妇幼保健院实现发展的后盾和平台。
据悉,在4月份,遵义市妇幼保健院将启动“专家周”活动,代继宏将邀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全国顶级知名专家和团队,到遵义市来开展讲学,并请专家为学科发展、医院发展“把脉”、“支招”。(王雨)
应聘者查阅用人单位资料。谢强 旷光彪 摄
陶光灿 投身贵州大数据产业
3月28日上午,人才博览会现场洽谈区坐满了人,摆着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牌子的桌椅两边,陶光灿博士作为“我方代表”,正向一位有意向与贵州合作的专家人士推介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的科研项目等情况。
“我去年就过来了,现在正在办引进人才的手续。”身穿一身灰色西装的陶光灿,一脸敦厚的笑容。他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面印着“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理事、技术总监”字样。
在此之前,陶光灿在中国农业大学做科研,去瑞典农业大学读了博士后。2012年,他和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开始有项目合作,“接触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团队非常有创新力,也很勤奋,在这里能做成一番事业。”
他更看到,这两年贵州加大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的力度,包括各方面的政策都非常优惠。比如,贵州“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支撑和政策支持,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政策在全国都是领先并有相应的配套等等。
“做事情都要讲一个发展的趋势,我感觉贵州现在特别渴望发展,能在快速发展‘大潮’中做成一番事业,这非常吸引人。”
陶光灿说,再加上贵州山清水秀整个环境的保护比较好,自己又是毕节赫章人,有种家乡的情结,“我在中国农业大学那边学习工作了20年,回贵州工作是比较自然的决定,不是突然一下子就过来了。”
聊到现在负责的两项主要工作,包括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和省分析测试研究院的科技管理,陶光灿侃侃而谈。
“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是贵州发展大数据的‘七朵云’之一。”陶光灿介绍,现在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积累了约50万条的数据,“今年明年主要是建设期,不断积累数据,估计积累到1000万条的数据的时候,整个的产业形态就非常漂亮了。”
他详细解释,运用云平台可以向政府提供食品工业发展咨询报告,政府可对食品工业的产业布局进行一些规划和调整,进行风险预警等。
云平台也能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服务。“大数据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大众消费变成小众消费,为消费者提供他需要的、喜欢的产品。比如我们开发的手机APP,消费者可以查到这个食品是否合格、营养是否适合我,还能得到食品安全与营养的建议。”
陶光灿很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云平台的各种应用。这种激情,他在贵州合作伙伴身上也看到。“像贵州省科学院、贵州省工商局的领导,经常性晚上加班到十点、十一点,这种工作状态精神面貌让人激动。”
他感叹,贵州这两年把大家希望发展的意愿调动起来了,“希望引进人才能形成团队,单个的人才作用有限,需要各个学科、各个层级的人才配套,形成团队才更有战斗力。”(肖慧)
来源: 贵州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