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一项关于“您认为面粉添加增筋剂安全吗?”的调查中发现,认为“不安全”占比57.28%;认为“不好说”占比29.13%;安全占比13.59%;而在“您以后还会购买含增筋剂的相关产品吗?”的调查中,认为“不会”占比41.75%;“不好说”占比31.07%;“会的”占比27.18%。
面粉是否添加“增筋剂” 到底听谁的?
网友@“梁山好汉”认为,利益趋势,其实我早就知道的,我以前听我一个在面粉厂工作的亲戚说过,面粉里面有增白剂《可以拿火机直接点燃了》,面粉里面会添加千分之五,但是加的多了面粉会变脆,因此有时候再添加强筋剂,大概是ADA,还是小时候自己做的面粉天然,放心啦!
有网友抱怨道,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想的。我是做馒头的,每天10袋面左右,自从面粉没了增白剂,全部发灰不如原来的好看,我认为这很干净,但是顾客不这么认为,他们买馒头的时候都说面粉不好,还有人诋毁我们说这面粉是质量最差的面粉,还有说我们用的是垃圾面,你让我们这些商家怎么办,听着好受吗?
还有网友担心,现在人们都要求口感好,品相还要好,注重表面的东西,像以前的全面做不出颜色又白又筋道的食品来,厂家赚钱就得迎合大众,所以大家都有责任。根源就是肤浅的文化意识。
北京粮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清认为,偶氮甲酰胺并不是制作面包完全不可或缺的添加剂。“偶氮甲酰胺主要起到迅速氧化的作用,而面粉只要放置足够长的时间,也可以自然、充分地氧化。”“偶氮甲酰胺不是唯一的增筋剂,我们做过测试,它是可以被取代的。”“测试表明,盐和鸡蛋就是最好的增筋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表示,国际权威机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曾评估过偶氮甲酰胺的安全性,添加量在每公斤不超过45毫克的范围内,带来的安全风险可以忽略。我国目前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就是依此规定的。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东阳表示,目前国家规定了食品中偶氮甲酰胺的含量,说明这种成分已做过毒理性试验,在一定剂量内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目前全球并没有统一的食品安全评价方法。由于存在人体体质、饮食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食品安全的标准不一都属于正常情况,要科学理性对待标准之间的差异。”
也有人士表示,面粉不仅没有添加的必要,还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在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它和三聚氰胺、苏丹红都是非法添加物。
对此,《新京报》呼吁“有必要重估增筋剂安全性”,眼下,有必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对偶氮甲酰胺的安全性重新考量。如果无法实施有效监管,不能绝对确保其安全可靠,理应采取更谨慎的态度。就算继续放增筋剂一条生路,那也要改变大部分面粉企业不标注添加剂使用情况的做法,同时对下游生产链,譬如面条加工者,也要进行标注,真正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光明网27日、28日连续发表《面粉“增筋剂”再证标准风险之患》、《面粉有毒,又一场媒体秀?》的评论,认为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非法滥加和乱添加现象十分严重,治理的基础应从明确标准入手,什么东西可以使用,什么不能使用,其用法用量能不得防控,都应当做到审慎和小心,让国标与国际标准实现对接。因为食品安全标准是安全保障的底限要求,如果连标准本身都坚挺不起来,又何以让食品安全处于更高层次?更别说以此促进从种养殖到生产整个环节的质量提升。
目前,包括欧盟在内,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绝大多数国家均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偶氮甲酰胺。美国虽未强制禁用,但其有相应的检测标准,我国则采用与美国相同的标准。食品的安全各个国家都有一定的标准,如果按照标准执行一般没有太大问题,因为标准制定的时候它会留有一定富余量,所以大家不必要恐慌,但是安全有时候是也许今天安全,明天安全,后天就不安全了。
笔者认为,受央视3.15对杭州面粉企业曝光的影响,在网民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之下,很容易对面粉质量产生质疑和猜测。对于一些面粉包装上未注明面粉中是否含有食品添加剂,中国消费者难以认清面粉安全的情况,也容易陷入错误思维。(作者: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