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创新的必要前提。中国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从而促进创新力发展。
亚洲潜力巨大,具备后发优势以及创新意愿。如果亚洲能够在这一轮革新与创新的浪潮中把握际遇,实现更多的自主创新,并围绕革新与创新加强外部合作与内部互联互通,将有可能使得亚洲再次实现一轮经济腾飞,甚至实现长久、可持续的亚洲富强梦。
如何激发亚洲的本土创新?何为亚洲的创新路径?西方两百年来的创新兴衰能为亚洲提供何种借鉴?亚洲各经济体之间应该如何围绕革新和创新互联互通、深化合作?——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延伸的话题。
今年,《博鳌观察》再次携手全球著名经济学家费尔普斯、魏伯乐、陈志武等,与众企业家进行深入对话,解析亚洲的创新难题,为亚洲企业的创新寻求实现途径,推动亚洲各国、地区政府于政策层面对创新给予持久鼓励和促进。
塔塔集团中国区总裁詹宏钰对经济学家的提问做出了以下回答:
企业内迁可成为解决产能过剩的最佳方法
经济学家及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有些人认为,对于西方世界而言,通过在国内建立新工厂可以使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在亚洲企业看来,这种策略是否适用于亚洲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詹宏钰:中国的问题在于几乎所有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将工厂迁往土地、劳动力、交通和生产资料成本都比较合理的内陆(西部)地区。除了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因素外,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原材料和更好地贴近客户(消费者)也是影响重新选择厂址的关键因素。
埃德蒙·费尔普斯:随着亚洲对西方市场的出口逐渐减少,亚洲国家将投入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资金为亚洲市场生产消费品。就将资源投入到消费品市场这一议题,亚洲企业是否已经达成共识?
詹宏钰:从总体上来看,确实如此,但在西方高端成熟市场中竞争,亚洲国家具有很大的潜力。的确,许多资金会流入亚洲的消费品市场。随着收入的增加,亚洲消费者已逐渐负担得起高品质的消费品,并且需求不断增强。正是这种需求吸引了企业的关注并调整经营策略。
创新与人均GDP和法律体系建设密不可分
埃德蒙·费尔普斯:许多经济学家,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亚洲各国必须提高经济领域的创新速度。在亚洲商业领导者看来,亚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问题在于政府吗?是金融业?是亚洲企业家不愿意从事创新项目?是害怕失败的风险?还是亚洲人不愿意与众不同,不想脱离群体而尝试不同的道路?
詹宏钰:创新确实与人均GDP和法律体系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创新的必要前提。中国必须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从而促进创新力发展。另一个阻碍中国创新的因素则是国有企业。过去,在核心产业中中国政府并没有对私营企业打开大门,比如石油和天然气、电力、金融服务、电信、铁路等行业。国有企业依然垄断着这些核心产业。因此,这些领域中的市场竞争并不充分,而竞争正是创新的沃土。
在中国,种子资金似乎并不是问题,但是A股市场并没有为成功的创业者提供支持和为投资者提供回报。信息披露标准和内幕交易问题依然存在,这使市场鼓励了投机行为并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罗马俱乐部联合主席魏伯乐:您认为中国会出台支持长远发展的政策(或是道德协议)吗?这种政策与英美商界盛行的以"季报"为形式的注重短期收益的思想相对。
詹宏钰:当然会。在中国,政府在商业领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工作周期通常要长于一个季度。然而,我们发现一些在中国的企业,他们的工作周期甚至比一个季度要短,或者有时出现不道德的现象,比如牛奶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这些企业抱有侥幸心理,形成一种类似于"猫鼠游戏"的现象。希望整个社会在公众、政府和媒体的监控下,能够形成具有良好反馈机制的完善的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