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银行跟进,资金助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发展银行及时跟进,对中鹤集团延伸产业链,拓展粮食精深加工和贸易物流给予了大力支持,有效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力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壮大。自2006年以来,已累计投放流资贷款、技改贷款和收购贷款19.75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的4亿元中长期贷款也于近日发放。农发行为其“三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撑。
三、初步成效
中鹤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过程触及到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工业化、城市化与粮争地的矛盾日益加剧,保护耕地面临巨大压力;大量农村青壮劳力离土进城,农业劳力老龄化,农业生产兼业化,势在必行的土地流转迟迟难以破题,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显现;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普遍,留守老人和儿童逐年增加,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推进难,公共服务覆盖难,农村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农民难享发展成果等等。根据党和国家改变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三化”协调的明确指向,中鹤模式以其运作主体和动力机制的创新为突破,在化解深层次矛盾、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农村难题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一)土地资源实现了外延开发和集约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中鹤集团首批实现土地流转、统一耕作的3万亩高产示范田,通过对沟壑、坑塘、农忙道路等土地整治和统一规划,新增耕地1500亩。第一批撤村进城的9个行政村搬迁完成后,可腾出宅基地3112亩,“四旁”拓荒1747亩。规划二三批撤村进城的共涉及51个行政村、9.2万亩耕地,完成搬迁和流转后,测算可开发新增耕地4500亩,腾出宅基地2.13万亩,“四旁”拓荒1.24万亩。这样算来,在60个行政村、8.5万农村人口,12.2万亩耕地(约8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通过撤村进城和土地整治,可腾出宅基地2.43万亩(16.3平方公里),开发新增土地资源2.01万亩(13.4平方公里)。扣除未来10年工业用地(工业园规划5.8平方公里,已建成2平方公里)和城镇化用地(中鹤新城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共计14.8平方公里后,仍有14.9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盈余。
(二)农民长期稳定收入来源得到保障,土地流转水到渠成。对进城务工的周边村民,凡出让土地承包权的,中鹤集团按每年每亩1200斤小麦给予补偿,并以契约形式固定下来。比农民自我耕种的收益高出1倍以上,加上工资性收入(目前中鹤集团工人最低收入标准在每年1.8万元以上),有效保障了农民权益和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解除了农民后顾之忧,使土地流转变为自愿,从而奠定了在不触及农村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三)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分散耕种的土地流转到企业统一经营后,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2011年,已实现土地流转的3万亩高产示范区创造了小麦亩产605公斤、玉米亩产740公斤的高产纪录,分别比2010年增产2.2%和13.5%。比周边农民自己耕作至少增产20%以上。
(四)小城镇建设循序推进,破解农村民生难题的曙光显现。
规划建设中的中鹤新城,城市功能完善。公共产品如学校、医院、文体设施、交通道路等由政府出资兴建,居民住宅、商业设施等由公司承担,其中居民住宅房屋按人均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与农民宅基地和现有住房置换。撤村进城完成之后,农民实现了由村民向城镇居民的自然转换,其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服务保障等将发生质的跨越,农村民生问题可望得到根本解决。
(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格局初步形成。中鹤集团主导运作,使“三化”之间实现了内在的协调和统一。工业和农业变成了一个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工农一体、产城联动、捆绑发展、互动共生的关系也自然蕴含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之中。
四、几点启示
中鹤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为推进“三化”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应以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为前提。统筹城乡发展,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在于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维护,农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否得到有效保障。从民生和“人的发展权”的角度看,解决好农民问题,应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充分就业机会,取得工资性收入;二是拥有基本生活保障,解除后顾之忧;三是拥有永久性可让渡的居住物业。中鹤模式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工业化为农民提供了充分就业机会;二是经过平等协商,企业以超出农民自营收益数倍的价格获取承包经营权让渡,把承包耕地的使用权能转化为农民长期稳定的保障性或资产性收入;三是以新城区永久物业对等交换农民宅基地和房屋,把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转变并兑现为城区永久物业。农民三大基本问题的破解,不仅使农民成为“三化”发展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也为土地流转和撤村进城,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应着力创新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形成内生动力。“三化”破题难,难在缺乏活力和动力。内生性动力形不成,靠政府投入或特定条件下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典型,终归不能持续或难以复制推广。中鹤模式靠运作主体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引入,蕴育了“三化”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一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在土地流转上、在宅基地与新城区物业交换上形成农民满意、企业接受的条件,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超值收益,企业也能够在土地集约利用和综合开发上得到合理回报或补偿,实现了农民和企业的互利共赢。二是通过企业运作,在三次产业之间形成了内在调节补偿机制;在“三化”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动格局和协调发展机制。三是通过产业发育和土地承包权及宅基地用益物权的价值实现,形成了“三化”建设融资平台和金融载体,突破了信贷资金流向农村的瓶颈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