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消费安全 >
《舌尖2》像“味觉定位系统” 勾起扬州人“乡味”情结
时间:2014-04-20 09:24  浏览次数:

《舌尖2》像“味觉定位系统” 勾起扬州人“乡味”情结

《舌尖2》像“味觉定位系统” 勾起扬州人“乡味”情结

《舌尖2》像“味觉定位系统” 勾起扬州人“乡味”情结

《舌尖2》像“味觉定位系统” 勾起扬州人“乡味”情结

《舌尖2》像“味觉定位系统” 勾起扬州人“乡味”情结

《舌尖2》像“味觉定位系统” 勾起扬州人“乡味”情结

《舌尖2》像“味觉定位系统” 勾起扬州人“乡味”情结

《舌尖2》像“味觉定位系统” 勾起扬州人“乡味”情结

  2011年10月,记者在淮扬菜博物馆见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编导时,他们正在室内进行拍摄。在反复的打磨之后,《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随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重组人马,时隔两年终于在前晚登陆央视,端出一场人们期盼已久的美食盛宴。

  昨天,记者了解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首播后,立即引发热议。观众们纷纷表示:“看到的不止是美食”,“开篇好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那么,扬州人的味觉定位系统锁定在哪里呢?

  观众热议1

  美食太多,让观众来不及回味

  节目开播前,《舌尖2》美食总顾问蔡澜预告提醒:“大家要准备一些纸巾,擦擦眼泪,同时擦擦口水。”节目播出后,立刻引发观众热议。不少观众表示,只能忍住口水飙眼泪。不少网友表示:“总体不错,但是觉得故事略喧宾夺主,对食物的描述太匆忙了,让人来不及体会食物的美好,就奔向下一站。”

  记者发现,《舌尖2》第一集《脚步》中出现的美食很多,“乐山豆腐花”、“山东煎饼”、“渔民们填饱肚子的海蟹面条”、“香菇酿肉”等,每一道菜式的节奏都比第一季时要快得多,“如果说第一季是以一个人物为主线串联了一个地方的菜式,而第二季给人的感觉是想说的菜式很多,但完全来不及咀嚼和回味。”80后“舌尖粉”蒋菲表示。

  “我们期待的是美食,那是让人愉悦的东西,而第二季的美食让每一顿饭都附着了沉重的气息。”平时以“吃货”自称的陈雪表示,“相比之下,还是第一季的各种美食诱惑更加小清新,会让人更期望去了解你没有去过的地方,比如云南的松茸,你什么时候想到都会感到垂涎欲滴。”

  观众热议2

  每一种食材都是一则心灵鸡汤

  “如果说《舌尖1》可以当作人类学标本看待,那么《舌尖2》更像是社会学标本。”扬州网友“@皿-_-人”发微博表示。

  “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看到的不仅仅是美食,看到的更多是那些人为了生活所承担的辛苦,突然感觉自己这一切来得都太容易了,还不知足!人到底为了什么才会觉得不满足?”网友“@小苏”在《舌尖2》的官方微博评论称。

  据了解,《舌尖2》第一集《脚步》中,记录了西藏的采蜂人、秦岭的麦客、湖北的独居老人、四川的养蜂夫妇、临沂的面香村落、东海的打鱼夫妻、贵州的留守儿童、福建的华侨老人,地域跨度甚广。“这些人物与食物的故事,的确十分感人。”一网友表示。

  此外,片中出现的食材“跳跳鱼”、“丝娃娃”、“山东煎饼”、“贵州鱼酱”等也让观众们记忆犹新,“我感觉跳跳鱼对应的是父爱,山东煎饼对应的是老夫妻之间的依恋、留守儿童对于双亲陪伴的渴求。”市民杨先生告诉记者,《舌尖2》的开篇看完后,感觉减少了对于食物的呈现,而增加了对于人物故事的呈现,“更多地回味在脑子里、心灵上,而不单单在舌尖。”

  这种感觉,让食物本身有了一种升华,“感觉每一种食材都是一则心灵鸡汤。”80后设计师张女士表示。

  市民热荐乡味

  干拌面、扬州包子被一一锁定

  除此之外,也有网友认为,《脚步》的食物颇具特色,因为这些食物的地域特点,《舌尖2》开篇好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美食,另一头也使观众牵挂起记忆深处的故乡。

  “像我们扬州的干拌面,几乎是只有在市区才能吃到,并且广泛流行,到了城市周边就很少吃到。”家住西区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在南京工作,因为小时候吃惯了干拌面加豆浆当早饭,“现在只要放假回来都要拉着我一起去吃早饭,必吃干拌面,每次吃过都跟我说很过瘾。”

  “我在浙江工作了三四年,每次回来都特别喜欢家乡的包子。杭州包子店很多,但没有一家能吃到扬州包子的味道。”在东关街游玩的小赵告诉记者,对她来说,早饭能吃到热腾腾的扬州包子,富春、冶春、花园茶楼、毛牌楼之类的任何一家都可以,“总之别的城市不可复制。”

  市民金先生则推荐了他老母亲做的烫干丝,“为了去掉干丝里的豆腥味,我妈妈会在开水里放入姜汁,这样生姜几乎吃不出来,但是能将鲜味渗透进干丝里,配上麻酱油,特别好吃。”

  “我在上海生活,每次想吃老鹅,都要等扬州的亲戚朋友过去,给我当天买,当天带过去。”曾在江都工作多年的孙阿姨表示。

  烹饪协会

  妈妈、街头和大厨合成城市味道

  “蔡澜说,你是什么地方人就喜欢哪个地方的菜。这是有道理的,世界上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这会在很多人的心中形成共鸣。”市烹饪协会秘书长邱杨毅表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时,正处于人们被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寝食难安的时候,可以说,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

  “淮扬菜讲究刀工,淮扬菜大厨们的手艺来自课堂、师傅的言传身教,但是追根溯源,淮扬菜的传承也是来自民间的,在民间也会有很多烹饪高手。”邱杨毅认为,对扬州人而言,“我们最早吃妈妈做的菜,长大了为了犒劳孩子或者改善口味,父母会给孩子买老鹅,我们进饭店吃饭又能享受到大厨做的标准口味的淮扬菜,这些口味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时令相同,食材相同或者相近,这些就合成了一个城市的味道。”




上一篇:青岛集中整治校园周边问题零食 市民发现可致电举报   下一篇:青岛食品安全新规试行一年 “黄牌”未亮一次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