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网讯(孙晓明 记者叶青)确保食品安全任重道远,绝非一日或几个部门治理就能奏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性很大,有些地方多年来单纯注重GDP增长,忽视土地、环境和食品安全,加上食品安全治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出现扯皮推诿,食品安全共治难治。
从面粉添加增白剂到地沟油的出现,从三聚氰胺奶到化学底料的涮锅、口水油,再到毒生姜、毒韭菜、毒豆芽,塑化剂和反式脂肪酸,食品安全问题遍花样翻新,作假手段防不胜防。动物的防病治病也影响着人类的食品安全。为了保障动物健康,人们在养殖的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药物,其中最为常用是抗生素,药物滥用暂时保住了动物的生命,但动物源性食品过高的药物残留,为人类的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暴露出不法分子利欲熏心,道德缺失。另一方面《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规相继出台和健全完善,执法力度加大,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装备力量不足难执法,多头执法不执法,利益纠结乱执法,责任不清监管不落实等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频现也折射出违法成本低,一些不法之徒侥幸心理作祟,无本万利,一本万利,一夜暴富,甚至出现自己吃不打农药的蔬菜和肉禽,提供有毒商品蔬菜供应社会或他人。
食品安全治理要形成打击监督网络,搞人海战术,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也就是说食品卫生质量安全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食品、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诸多环节,食药总局、农业、卫生、质检、粮食等部门各负其责一抓到底可追溯,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卫生。
要借鉴国外加强食品安全的好在经验做法,为防止“病从口入”,从田间地头、牧场、养殖场到餐桌,确保所有食品的来源信息都可以追溯。建立食品“身份证”制度,从农田、牧场、养殖场到餐桌,建立了由专门机构设立的认证和档案标志制度,为每一种食品建立卫生质量档案,每个产品从产地、品种,到成分、日期和生态状况都有详细“身份证”记录。
同样确保产品的加工、运输、储存等受到严密的检查和追踪,内容包括微生物特征、储存条件、病毒残存和新鲜度等。
对进口的动植物食品要通过边境检查,并对冷藏库、运输设施和生产企业进行抽查。进入销售渠道,除政府相关执法机构监督检查外,建立健全食品市场自查机制。不论是超市,还是自由市场,各种食品都标明各种信息、价格,以及销售商店和个人标志,不论哪个环节出现情况,能找到问题所在。
食品安全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