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食品工业网】就在人们将目光还聚焦在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当下,中国农村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记者在近几日的走访中发现,春节期间,尤其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过期食品普遍存在,除翻新再登场之外,部分食品则抹掉生产日期,甚或直接明目张胆售卖。可以说,一些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现状令人担忧。(2月7日中国新闻网)
食品安全,在过去的一年里,数次成为热议的关键词,零容忍已经成为共识。谁能料想,这种难得的共识所发生的场域竟然只限于“城市”,农村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何以发生这样的惊悚呢?
有媒体分析称,追根溯源,农村之所以有假冒伪劣产品生根的土壤,从某种程度上确实与农村消费者消费水平不高、辨别能力差、维权意识不强甚至图便宜“知假买假”有关。言下之意就是,只要农村人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就没事了。
还有论者称,问题食品频现农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问题食品流向农村的现实基础,这其中就包括城乡市场消费能力的差别。于是把问题推给了农村人的“面子悖论”,认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与对面子要求较高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问题食品频现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言论来看,无一例外都把责任推给了问题食品的受害者——农村人,认为是农村人的“缺乏自保意识”和“面子悖论”,才让问题食品找到了在农村的活路。如此论断,实在荒谬至极。
当然,这样的论断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由于文化素质的短板,加上问题食品在包装上足以“以假乱真”,农村消费者大多确实缺乏自保能力。“面子问题”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再加上贪图便宜的心理,这样的消费心理催生出“问题食品”泛滥的消费文化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这能够成为问题食品泛滥农村的理由吗?民以食为天,除了说明民对食品的生存依赖外,也道出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在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上,从来就不应该存在法外之地,不应该存在城乡有别。农民天然地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也会天然地存在面子和贪便宜心理,但是食品问题不是天然地存在的。打个浅显的比方,大家都知道酒驾是十分危险的,不论是对酒驾者本人还是社会,但是喝酒对有瘾者无疑是极有诱惑力的,但不能因此认为车祸的发生乃是在于醉驾者的酒瘾。于是认为除非祛除掉人的酒瘾,才能杜绝车祸的发生。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对酒驾施以重典,以制度建设克制人性之恶,才是最现实,也是最给力的。
同样,如果食品安全能做到无懈可击,能够在生产、流通环节中真正做到“民以食为天”,试问,那种不健康的消费文化土壤何以存在?试问又有谁愿意消费问题食品呢?
所以说,农村之所以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关键还在于监管环节的缺位或者说不给力。如果能够在生产、流通中,强化监管和准入许可,让食品安全成为生产和流通中的天条,让农村食品安全不成为法外之地,让问题食品无处遁形,哪来的农村“卸货场”之说呢?
责任编辑:张慧琳
【慧聪资讯手机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