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集团创始人之一、副董事长梁信军在去年就表示,美国复苏带来全球资产配置机会。1、美国金融,净息差超过3%连续四五年,脆弱但是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很好;2,能源方面,石油 Ebitda(即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才45到55美元,值得投资,赚翻了;天然气每百万英热3.7到4 美元,非常便宜;就业方面,制造业回流并不明显;美国人口比中国更年轻,创新能力极强。
他甚至开玩笑说,“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的民营企业,最少在海外放5000万人民币。”
不过,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这句话太适合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了。真正知道自己应不应该并购、有没有实力并购、并购标的是什么,同时又有扎实的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来消化并购,让卖方真正开心跟你合作,这样才是正途。
你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企业要想做得好,内功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难的:抓研发、抓管理、抓市场。。。老天爷不可能让企业只是简单通过并购就做大做强了,那所有企业都不用精益求精地去练内功,做到一定程度以后都去并购,并购是快捷方式啊。这可能吗?不可能。但是,确实国际并购很频繁,也有很多成功案例,那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真正能有机会和实力去并购的企业,本身就是内功练得很成功的企业,本身已经有了技术、管理、人才、品牌等巨大优势。那么对这些企业来说,他们有机会并购真正好的企业并从并购中获益,这就是一种市场对优秀企业的“额外奖励”(premium)。
上述企业人士提醒说,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一定要注意分清两个二维,一是国企和民企,背后出发点绝对不同,国企就是政治战略优先,这不是鬼佬冤枉的,确实如此;二是产业投资与财务投资的分别。复星和其他企业的国际并购出发点不同。比如复星就是个企业出身的、超大型的PE基金,它已经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了。
最后提一句前面的钱的问题:很重要一点,国际并购一般都伴随着超融、超投。中国融资环境差你也知道,股市和债市不够发达,还是主要依赖银行借贷,而银行永远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越优秀的企业,银行越要低息贷给你,而中国企业因为缺钱缺怕了,永远有资金饥渴症,不管自己缺不缺钱,贷款额度能用就一定要用,因此很多行业领先企业积累了一大把闲余资金,同时,他们又到了一个技术和管理的瓶颈,很难依靠内生性增长来提升企业了,于是有种海外并购的冲动。超投也是个普遍现象,凡是重资产行业、资金密集型行业,都普遍存在着“超投”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