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宝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拉丁美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 100007)
【内容提要】葡萄牙占领巴西改变了业已存在的印第安人社会形态,导致与印第安人社会不同的巴西社会的形成。印第安人被征服,其社会发展秩序被打破是巴西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引进”黑人对巴西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经济周期的变更与人口的流动致使经济重心相继转移,促成巴西社会形成与发展并使疆土得以实际占领。巴西人的国家意识因巴西社会的形成与经济发展而增强,最终导致独立国家的建立。随即产生由帝国到共和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并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在500年的历史演变中,巴西表现出诸多发展特征。 时至目前,巴西虽然尚未实现现代化目标,但它已是世界经济8 强之一。
【关 键 词】历史嬗变/巴西社会/经济周期
500年前的4月22 日,以航海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1467~1520)为首的葡萄牙船队,意外地抵达巴西东北部巴伊亚海岸的塞古罗港。这一历史事件被欧洲中心论者认为是“发现巴西”。然而,1994年巴西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此提出质疑,认为葡萄牙人不是“发现巴西”,而是“征服巴西”。(注:吉尔贝托·科特林:《历史与世界意识》,第198页,巴西Saraiva出版社,1994。)因为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在巴西这块土地上已生活着100万至500万印第安人。(注:参见巴西《四月年鉴》1999年,第166页。)
葡萄牙占领巴西,改变了业已存在的印第安人社会形态,使社会容量增加,发展速度加快,导致一个与印第安人社会迥异的巴西社会的形成。笔者从这一视角出发阐述巴西的历史演变,并就几个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巴西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一 新旧大陆3种文化的融合
葡萄牙人占领巴西前,巴西的印第安人文明发达程度虽远不及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卡文明,但是亦如同“整个西半球印第安人的许多社会……全部都有一个总的模型,部落公社制的模型”。(注: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第21页,人民出版社,1956。)面对其社会形态先进的葡萄牙人的挑战,印第安人社会的命运只能是被征服。印第安人被征服,其社会发展秩序被打断,是巴西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
葡萄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社会的破坏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首先,以战争、奴役以及因来自欧洲的疾病传染造成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其次,通过耶稣会教徒向印第安人传教,使其皈依西方文明。部分印第安传统文化被融入以葡萄牙文化为主流的巴西社会。这正是巴西现有的许多印第安人失去其“生物学的、社会的与文化的传统”的重要原因之一(注:若埃尔萨·埃斯特尔·多明戈斯等:《巴西历史焦点》,第52页,圣保罗FTD出版社,1996。)。殖民者虽于1595 年颁布法令禁止监禁印第安人,但对印第安人的迫害活动并未停止。17世纪至18世纪又发生了旨在猎获逃亡印第安人的“班德拉斯运动”。
诚然,殖民者在破坏印第安人文化,使他们充当劳动力的同时,也认可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吸纳他们的部分语汇。更为重要的是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儿,成为人口的重要成分,从而逐渐体现出土著印第安人在巴西人口构成中的价值。这正是19世纪后半叶,土著主义在巴西得以流行并被政府部分地实践的历史原因。巴西1988年宪法规定,国家承认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它的语言、信仰和传统,并保证他们拥有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土地的权利。这表明印第安人作为巴西民族组成因素而被认同。
1530年葡萄牙国王唐·若奥三世命马丁·阿丰索·德索萨(1500~1564)率船队远征巴西。这被史学家认为是葡萄牙向巴西正式移民的开始(注:若埃尔萨·埃斯特尔·多明戈斯等:《巴西历史焦点》,第37页,圣保罗FTD出版社,1996。)。其重要标志是于1532 年建立了圣维森特和皮拉堤尼加两个居民点以及巴西历史上第一家制糖作坊。皇室为移民巴西而采取的重要手段是实行分封制。在1534年至1536年间,葡王室将葡属美洲划分为12个管区,(注:关于管区的数目说法不一。本文采用小普拉多的观点。见其《巴西经济史》,第32 页, 巴西出版社,1980。)分封给皇室成员、显贵、富商和其他权势人物。圣维森特管区就分封给了阿丰索·德索萨。管区享受高度的自主权,其中包括分配土地权,从而产生了巴西历史上所谓的份地制(sesmarias)。份地制虽于1822年被废止,但它却成为迄今仍对巴西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庄园制存在的历史根源。
当时,葡萄牙向巴西的移民极为有限,这不仅是由于葡萄牙的人口少,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不具备向外移民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当时英国向北美殖民地殖民、实行原始积累过程完全不同,英国的原始积累使千千万万失掉土地的农民,在极苛刻的条件下,卖身为奴若干年,以支付渡洋旅费,前往美洲去寻找土地。(注:叶菲莫夫:《美国史纲》,第42页,三联书店,1962。)这一差别深远地影响着二者后来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前往巴西的移民其主要目的不是要以自己的劳动发家致富。另外,由于移民数量极为有限,巴西殖民地经济从一开始便不得不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的基础上。
“引进”黑人,对巴西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历史作用。第一批黑人奴隶贩运至巴西大约是在1530年至1540年间。1550~1855年间约有400万黑奴被运进巴西港口,其中绝大部分是男性。 当时巴西正处在蔗糖周期和矿业周期,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甘蔗甚至被称为“奴隶作物”。(注:威廉·福斯特:《美国历史中的黑人》,第27页,三联书店,1961。)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是当时巴西两大奴隶集散地。时值今日那里仍是巴西黑人和混血种人较为集中的地区,特别是萨尔瓦多,具有强烈的非洲黑人文化色彩。黑奴取代了印第安人,成为巴西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在他们筋肌壮健的背上负荷着18世纪(美洲)葡萄牙帝国的全部重担”。(注:转引自艾·巴·托马斯:《拉丁美洲史纲》,第419页,商务印书馆,1973。)黑人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 音乐与舞蹈,以及农作物种植和矿物开采技术带到巴西,极大地增加了巴西社会的容量和经济的发展。而黑人妇女承担白人家庭的家务和扮演奶娘的角色,则更直接地促成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样,新旧大陆3种文化在同一地域相遇, 通过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在冲突中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巴西文化。但从政治体制、国民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看,巴西文化的主要内涵仍是西方文化。巴西学者安东尼奥·卡洛斯·马泽奥指出:“葡萄牙第一批殖民者带来了欧洲文化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西生活方式是欧洲生活方式的延伸。尽管在热带阳光下增添了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某些色彩,但从根本上说,它并未改变巴西文化的欧洲特征。”(注:安东尼奥·卡洛斯·马泽奥:《巴西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第12页,圣保罗阿兹卡出版社,1988。)巴西文化的形成可以视为巴西社会形成的一种表象。因为“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义是相同的”(注: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第1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