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经济周期与巴西社会的形成
巴西社会的发展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第一个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生产活动是甘蔗种植、蔗糖生产及向欧洲市场销售。蔗糖生产周期是从1550年至1700年,约持续一个半世纪。1502年第一批甘蔗芽从葡属马德拉群岛引进巴西。先在南部的圣维森特管区种植。16世纪中叶,甘蔗种植在伯南布哥、巴伊亚一带地区找到了最适宜的条件。典型的甘蔗种植园都建有糖坊。因此,“糖坊的概念后来就由工厂延伸至包括土地与作物在内的整个地产”。
蔗糖周期对巴西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因甘蔗种植,沿海一带领土得以“实际占领”。第二,由于糖业的发展出现了城镇,道路和港口得到建设,同时,它还带动了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第三,作为蔗糖生产主要劳动力的黑奴被大量贩运至巴西,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批葡萄牙人。其结果是“对广大地域的定居和占领致使殖民地社会产生”。(注:克洛维斯·多托利:《巴西社会问题研究》,第36页,圣保罗国家出版公司。)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是为数不多的糖业主,社会底层是广大黑奴,中间为小地产所有者,葡王室官员,以及教会人士等。由此而形成的殖民地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社会的运作受制于殖民契约。所谓殖民契约,就是殖民地隶属于宗主国的经济与政治关系总和。
继糖业周期之后是矿业周期(1700~1775 )和咖啡周期(1830 ~1930)。生产活动的进一步扩大,丰富了业已形成的巴西社会的内容。矿业周期历时虽不足一个世纪,但它对巴西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突出的。第一,黄金和钻石的发现导致巴西人口从沿海地区流向内地米纳斯吉拉斯一带,同时也使欧洲人大批涌入。巴西人口迅速增加,内地一些“空白”地区被占领。第二,随着矿业经济的发展,巴西的经济、政治中心向东南转移至米纳斯吉拉斯和里约热内卢一带。作为黄金输出港和奴隶输入港的里约热内卢于1763年取代东北部的萨尔瓦多成为殖民地巴西的首府。第三,黄金产区的物资需求拉动了多种经济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矿区对肉食品和役畜需求使畜牧业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扩展。第四,矿业生产的发展刺激了城镇的产生。新城镇分布于矿区至里约热内卢港之间道路沿线。城镇人口增加,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随着生产的发展,艺术活动也繁荣起来。此外,在黄金等贵金属源源不断输往宗主国的同时,来自欧洲的日用消费品也不断增加,巴西社会与外界联系更加紧密。
咖啡经济对巴西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是任何经济周期所不能比拟的。自1727年咖啡种植从法属圭亚那传至巴西北部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1760年咖啡种植传到里约热内卢,当地的甘蔗种植因而被取代。自1831年起,咖啡出口超过蔗糖出口,跃居巴西出口产品的首位。尽管如此,在19世纪前半叶,咖啡业的发展仍被经济史学家称为“准备期”;其发展高潮是在1850年之后。当时,咖啡种植已从巴拉伊巴河谷延伸到圣保罗的西部高原并向米纳斯吉拉斯的马塔地区扩展。当时咖啡业的大发展是与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有关。社会财富因咖啡业发展而增加,同时因咖啡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国家的一体化得到加强,最终导致国家经济中心转移至东南部地区。被称为“咖啡男爵”的圣保罗咖啡园主与米纳斯吉拉斯的大农牧业主逐步走上了联合统治巴西的舞台。
1888年巴西最终废除了奴隶制后,劳动力不足成为咖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外国移民高潮的到来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巴西历史学家以1808年划界,在此后到达巴西的外国人(包括葡萄牙人)均被视为外国移民。(注:《巴西百科全书》,第397页,圣保罗世界出版社,1988。)1818年,1682名瑞士移民来到巴西,定居在现今里约热内卢州的新弗里堡。1824年首批德国移民到巴西。1875年意大利移民到巴西南部定居。1908年第一批日本移民从桑多斯港登岸。大批外国移民进入巴西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87~1900年间,仅圣保罗州就接受了约100万外国移民。外国移民在巴西大致有3种职业选择。其一,去咖啡种植园,作为雇佣劳动者取代以往的奴隶。其二,去南方农村,成为小地产主(小农),随后形成农村的中产阶级。其三,留居城市从事工商业活动。外国移民对巴西社会发展贡献之大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诸多方面。移民的进入使巴西社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人员往来与思想交流更加频繁。
巴西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是在30年代后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而发生的。工业的发展将全国各地的“孤岛”联成一个整体。国内市场的统一和劳动力的流动,特别是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使巴西社会更加开放和充满活力。
独立国家的诞生与政治发展
一 巴西疆域定型
1750年马德里条约的签订,表明西班牙承认在其统治葡萄牙期间(1580~1640)巴西人越过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规定界线占据的“西班牙美洲领土”,巴西疆域在当时已初具雏形。巴西对领土实际占领是因生产周期的更替致使生产地域改变而实现的。然而这主要局限在东北部及沿海一带。因此,“正是在沿海一带埋下了民族特性之根”(注:《请看》杂志,2000年1月5日刊。)。而向西部内地的延伸则受到地理条件的局限。两条与海岸平行走向的山脉成为葡萄牙殖民者深入内地的屏障。一条是马尔山脉,另一条是曼蒂盖拉山脉。对内地的占领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1650~1750年间兴起的武装远征队“班德拉斯”的参加者。他们是在巴西出生的白人,以圣保罗为基地深入内地,掳掠印第安人和寻找贵金属。一个世纪来,他们的足迹越过米纳斯吉拉斯、马托格罗索、戈亚斯,到达亚马孙河的中下游地区。在同一时期,葡萄牙殖民者从亚马孙河口的贝伦溯流而上,沿河建立了许多据点,以防该河流域落入他人之手。这一行为在历史上被称为“恩德拉达斯”。它与“班德拉斯”的区别在于,后者更具官方性质,其宗旨是占领土地。
但是,在南方,葡萄牙殖民者的领土扩展却遇到了西班牙人的顽强抵制。南里奥格兰德省是纳入巴西版图较晚的地区。它位于条约规定的界线以西。葡萄牙在巴西的殖民者利用葡萄牙被西班牙占领的机会,积极向南方扩张。进入南里奥格兰德的是东北部的“腹地人”、牧民、圣保罗的远征队员以及从亚速尔群岛引进的移民。在17世纪和18世纪,葡西殖民者为争夺南里奥格兰德的斗争一直持续不断。直至1801年,才最终归入巴西版图。
为争夺拉普拉塔流域的控制权和确保南里奥格兰德的领土安全,巴西曾参与巴拉圭战争(1864~1870)和军事入侵乌拉圭,并与阿根廷对峙。但从19世纪末起,巴西人对领土的保卫和扩展,“不再求助于武力解决它在南美洲的领土争议。这个任务转由巴西外交来承担”(注:特雷济亚·德卡斯特罗:《巴西文明史》,第160页,里约热内卢 CAPEMI出版社,1982。)。巴西所遵循的是国际法中的所谓“占领地保有”原则。巴西以外交手段先后同乌拉圭、巴拉圭、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以及法属圭亚那解决了边界问题。亚马孙河与拉普拉塔河的航行问题也以同样的方法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