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消费安全 >
用政策激励土地规模经营向粮食生产发展
时间:2013-12-20 12:25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空心户、空心村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在现有2.5亿人的基础上,今后每年还会以100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加。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土地规模流转的将呈现加速的趋势。

    土地规模经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单位面积农产品产出率等,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我国土地规模流转对于粮食生产有边缘化现象。主要表现在:

    低效益产生"挤出"现象

    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我国历代农民都有种植粮食作物的习惯。饱受饥饿的广大农民,世代都将温饱作为第一位的事情对待。即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较长时间内,农民仍然不敢对粮食生产掉以轻心。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粮食生产才从产不足需的阴影中走出来。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十年获得增产丰收。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12038.7亿斤),比2012年增加1235.6万吨(247.1亿斤),增长2.1%.国内粮食供给从供不应求,到主要粮食品种供求基本平衡,人民的饮食已经从不可选择的温饱阶段,走向了有充分挑选余地的营养阶段。

    当取消计划经济之后,我国对农业生产赋予了充分的选择权。农民种植什么农作物,种植多少,全凭农民根据市场的状况自主决策。

    作为人口大国和一定时期内人口不断增长的国家,我国对粮食生产一直实行积极的支持政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等政策,不仅持续执行,而且数额还在逐年增加。但是,从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较来看,生产的低效益对粮食生产产生了"挤出"现象。

    2013年是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最高的一年。以2013年为例,按照小麦每市斤1.12元、稻谷1.35元,我国中部地区麦稻一年两熟粮食作物计算,正常年景下种植一亩粮食作物一年的收入只在1000元左右,不及种植经济作物的二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虽然有了比较高的增长幅度,近年来还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但从绝对额来看,差距仍然很大。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1倍多。实现城乡一体化,到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农民的收入需要加速增长。如果维持现状,农民继续在一亩三分地上靠种植粮食的收入,显然是达不到目标的。

    促进农民收入根本上大幅度提高,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是必然选择。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规模经营者追求的种植效益的最大化。种植粮食收入的低效益,不可能是他们的选择目标。种植粮食的低效益产生的"挤出"现象,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而愈发放大。

    高成本产生"畏惧"现象

    投入产出,是经营者首要关注的问题。当投入小于产出时,经营者有利可图,可以继续再生产,或者扩大再生产;当投入大于产出时,经营者将难以为继,无力继续再生产;当投入与产出相当时,经营者就要考虑再生产的选择方向。

    对于粮食生产来说,规模经营者要考虑双重的生产成本。一方面是生产的直接成本,如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要考虑土地流转费用。只有当生产粮食的收入能够收回成本之后,还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之时,也就是投入得到产出的回报,并获得预期利润,经营者才会继续进行粮食生产。

    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社会对土地流转的加速,土地流转费用也在直线上升。很多规模经营者流转土地生产粮食的收入,在正常年景,经营得好的,正常年景下仅能够支付流转费用;经营稍差一点的,连支付流转费用都不够。不少粮食生产大户、"粮王"亏损破产,就是鲜活的例证。

    粮食生产的高成本,带来粮食生产收入的不稳定性,回报率可能出现负面性,导致规模经营者产生畏惧心理而调整种植结构,转向生产其它能够产生高效益的农作物。

    高投入产生"失落"现象

    粮食生产不仅周期长,而且投入大。

    作为粮食生产的平台,粮食生产基础设施不可或缺。水、电、路、机械等都必须配套。

    从一家一户农民手中流转过来的土地,地块分散。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要对土地进行整理。按照目前国家的标准,每整理万亩土地,需要1500多万元的开支。整理后的土地,至少要耽误一季粮食的种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粮食生产的命脉。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水源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国农田水利设施欠账较多,保证规模生产粮食必须要对水利设施进行必要的整修。挖渠引水,筑坝清塘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在农户分散种植粮食的时候,大多是人工劳作,而规模经营后,基本上是机械化操作。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就要对进入流转土地的道路和田间作业道进行整修。这也需要支付不小的资金。

    规模化生产粮食,主要优势之一,就是使用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就必须配备相应的、价值不菲的农业生产机械。

    除了上述设施之外,充足的电力供应、粮食储存设施的建设等,无一不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如此巨大的高投入,如果种植粮食得不到预期的回报,规模经营者无疑会产生失落感,转而从事其它种养、加工业。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4年六项经济工作任务之首,就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议指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上一篇:济源出台食品工业企业诚信标准 违者或进"黑名单"   下一篇::河北隆化一男子长期销售“私盐”被刑拘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