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2831
81.8
79.3
31.2
来源: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
粮食安全的关键的是在危难时机有能力确保基本食物的供给。近年中国的蔬菜产量、产值均超过粮食,首次成为第一大农产品,而各种经济作物的产量也日渐增长。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处于战争等危难境地时,可以通过把部分种植蔬菜或经济作物的土地用来种植粮食,提高粮食自给率以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中国的粮食生产自主能力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不是因为耕地不够,更不是因为人口太多。这种挑战在当前体现为不合理发展方式威胁农业可持续性生产能力,比如水利设施失修、地下水开采过度、化肥使用过量、污染物进入农业用地等各种问题日趋严重。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路正当其时。
长期来看,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自主能力的根本因素在于,中国社会的富裕化将推高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其他行业的收入增加会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攀升,最终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除非能全面提升农业集约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否则中国将逐步失去在粮食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中国的人口拥有巨大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优势不在农业,而在制造,未来应该在创造,后者才是财富的真正增长点。如果为了保持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去大幅减少人口,那相当于在财富创造过程中丢掉西瓜去拣芝麻。但在另一方面,如果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放弃粮食生产的自主能力,一旦市场失效、储备不足,中国将陷入灾难。
应对之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按需对农业进行补贴。但在严厉的人口控制政策以及相应的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不可避免,这将不断弱化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能力并大幅降低政府补贴农业的潜在财力,让中国保持粮食生产自主能力的代价越来越高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经济利益的驱使最终导致中国的粮食供应更加依赖国际市场,中国也必须采取长期措施,保持迅速复耕的能力,以确保一旦发生战争等突变事件时,在储备耗尽之前,能够把粮食自给率提高到100%。
总而言之,粮食安全是中国长治久安的基础,中国必须保证粮食生产的自主能力,立足国内以确保本国的粮食安全,而继续控制人口而非全面放开生育的后果却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