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运动式扫黄令人担忧
对“东莞模式”不满的人们拍手称快,全然不顾“运动式扫黄”悖理法治原则的地方。
作者:菁城子
重庆之后久不见“运动式执法”,这次重现在自由繁荣的东莞,真让人有如在梦中之感。
薄熙来治渝饱受批评的一点是,他热衷于运动式执法。运动式执法,新闻效果强烈,漩涡中的人物具有强烈的脸谱化色彩:领导深谋运虑,主将雷霆万钧,干将奋战前线,长期逍遥法外的不法之徒一网成擒,民众拍手称快,送花献匾。至于真实的案中人是什么样?很少人关心。后来我们知道,很多企业家被扣上黑社会的帽子予以追究,财产被强占,很多人被屈打成招,以至“重庆模式”失败后出现一股申诉潮。打黑确实让一部分积恶之徒落网,但是代价是什么?2008年的重庆严打风暴中,公安机关在80多天内破获超过3万件案件,逮捕近万人,警察累得喘不过气,看守所一时暴满。其中多少刑讯逼供、多少人无辜受牵连,多少遭受不公正审判,天晓得。这却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必须重视的问题。
东莞重现了运动式执法。从10日到12日的专项整治行动,警方清查娱乐服务场所18372间次,抓获涉黄违法嫌疑人员920人,刑拘121人、行政拘留364人,38间歌舞娱乐场所停业整顿,几乎全莞娱歌舞娱乐场所歇业接受检查。根据省公安厅此次行动负责人的表态,扫黄运动将持续3个月,誓要抓出幕后老板挖出保护伞,“不达目的,绝不收兵。”可以想见,近期被抓的涉黄人员将持续攀升。
对“东莞模式”不满的人们拍手称快,全然不顾“运动式扫黄”悖理法治原则的地方。
运动式执法破坏了民众对法律效果的预期。“东莞模式”闻名全国的重要原因是:这里法制环境长期默许性服务业。广东高层近痛骂东莞官方,指责他们包庇纵容色情服务,这算是明证。央视记者报警,警方拒不出警,可见他们已达成默契。“性都”不是一日之间建起来,来这里创业、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对当地法治环境已形成预期。这种预期并不算非分:性交易合法化在全球范围内是热门争议话题,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实行;我国每年都有代表在两会提案,很多学者也在大力呼吁。当闻名遐迩“性特区”遭突然袭击,轻飘飘一句“法条早规定不允许”是不够有说服力的。法治环境不只依赖法律明文规定,也靠政策、执法和舆论来维护,这样民众才会形成稳定预期。朝令夕改,出尔反尔是不适当的,搞突然袭击,让民众措手不及,甚至有“诱民于法网”的嫌疑。
“从快、从严”的运动执法模式,让民众和嫌疑人权益很难受保障。近期广东全省将对宾馆、酒店、桑拿、洗浴、K歌包房等场所进行全面整顿,很多场所被迫关停。原因无它,这些场所已被认定为娱乐“涉黄”场所。对于这场整顿造成的损失,没有人表示将负责。三天内抓获违法嫌疑人近千人,刑拘超过120人,进展无疑算是超速。司法是需要非常严密谨慎和严格遵守程序的,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应受保障。在“从快、从严”的风暴下,很多程序势必被缩短牺牲掉。当程序不正义时,实质正义基本也无法保证了。在最近3个月,这场风暴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应怀忧虑之心看待。
运动式执法更多是执行“社会清洁”的功用,距司法正义相去甚远。这几乎已经成了传统,从1980年代以来的“严打”,到后来重庆“打黑”。2009年的时候,重庆甚至动用“运动式执法”整治食品安全问题,几天内抓了大批被称是食品安全有问题的商家。在东莞扫黄事件中,先是央视调查,警察再根据央视曝光的商家和人员按图索骥。至于被抓被刑拘的那些人,他们的罪责事实,犯法勾当,合法权益,都让位于这场“扫黄”的社会清理中。良好的法治的品质应是谦抑谨慎,纠正不正义,保护受害人权益的。至于像卖淫嫖娼、性服务这样的严格说来没有受害人的风化问题,更不应借助执法来清洗。
媒体预言,东莞扫黄事件将是这个城市发展的转折点。中国人的性观念本身保守,娱乐消费产业常遭非议诟病,东莞转型不可避免。希望这场扫黄运动能纳入法治轨道,不要再为“运动式执法”的问题案例再添一笔。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