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全市“三农”发展还面临众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融资难、农民持续增收难、农村快速发展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能力脆弱、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虚弱,农业发展需求与农业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农业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矛盾突出。
全市“三农”发展有利因素也很多,中央和省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日益强化和完善,为我市“三农”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资源;历届党委、政府多年的不懈努力,为我市“三农”长足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桥头堡”、滇中产业新区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市农业气候立体、种类繁多、四季耕种、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决定了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中大有可为。
树立“三农”发展新理念
全市上下既要切实增强加快“三农”发展的危机意识,更要牢固树立“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打破制约“三农”发展的思想藩篱,摒弃“农业只有无限投入没有回报”的狭隘思想,走出“离农越远、离现代化越近”的认识误区。
拓展“三农”发展的新思维,强化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强化社会治理的系统思维,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强化外引内联的开放思维,强化破旧立新的改革思维。
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经济思维模式、树立“区域协同发展和规模产生效益”的经营理念,打破“就农言农、唯农抓农”的思维定势、树立“姓农不唯农”的理念,打破“农业孤军奋战唱独角戏”的工作格局、树立“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理念。
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
坚决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城镇上山、保护坝区耕地”重大决策,像保护文物、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坚持农地农用、粮田种粮,坚守耕地红线,抓紧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确保全市种粮面积10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330万吨以上。
发挥我市玉米、马铃薯种业优势,着力选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全面落实良种、地膜、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科技措施。
重视和加强粮食储备工作,守好粮食安全最后一道防线。增强全社会的节粮意识,在全社会宣传普及科学膳食的食物消费观,让节约粮食的自觉行为蔚然成风。
从农业投入品、生产环境、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等入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追溯体系、舆论监督体系,提高监管能力,落实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治理整顿,从严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严把市场准入关,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保障从原粮到食品、从地头到餐桌全程安全。
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在产业定位上具有战略思维和市场眼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大做强粮油、烟草等支柱产业,发挥我市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减轻畜牧业对粮食的依赖和生态环境压力,大力实施“百千万”示范场建设,进一步强化畜牧的支柱产业地位。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我市农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瞄准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蚕丝绸等中高端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在产业化经营上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坚持走高端路线,打造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的现代农业精品庄园。深入实施高原特色农业“十百千”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打造我市10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的示范窗口和展示平台作用。
在产业发展上强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力争在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开发特色生物资源产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探索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一线服务,提升科技支撑能力。重点发展冷链物流,推进农产品物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推广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模式。
在产业扶持上注重点线面相结合。转变扶持理念和扶持方式,变过去直接补助为考核验收后的税费优惠减免等间接补助,扩大扶持覆盖面,营造公平发展环境。精心选择扶持对象,通过一个“点”,连起一条“线”,带动一个“面”,既重点扶持带动辐射能力强、增加就业岗位多的龙头企业,又兼顾规模不大但示范效应明显的种养大户和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做到扶强一个企业、兴旺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打牢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彻底改变农业弱质、农民弱势、农村落后的现状。
稳定增加“三农”投入,不折不扣地兑现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的财政扶持政策,确保市、县财政对“三农”支出的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
制定完善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金融企业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大兴农田水利,既重视大型水利工程这样的“大动脉”,也重视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解决靠天吃饭问题。
加快实施“兴水强市”战略,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兴水强市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快做好阿岗、车马碧等大型骨干水源项目的审批工作,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力争解决4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中低产田地40万亩。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城乡同步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和需要永久保留的自然村。规划建设中不能照搬照抄城镇模式,注重农村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保留乡土味道,彰显乡村特色。把生态文明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按照保留保存型、改造提升型、规划重建型三种试点类型,建设一批精品美丽乡村。
同步推进农村社会建设与治理。增加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健全和完善医疗、养老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群团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干部教育监管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和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方法,积极疏导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对“三留守”人员给予感情关怀和生产生活帮扶;着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扰乱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涉农犯罪,严密防范外部势力的干扰渗透,为群众提供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