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到边陲
——中国农业大学扶贫临沧纪实
闻静超 本报记者 范建
中国农业大学在云南临沧市镇康县定点扶贫工作中,坚持以智力扶贫和人才扶贫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人才、智力、科技、信息及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和推动扶贫对象经济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能力,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中国农大成立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柯炳生担任组长,与对口支援办公室合署办公。学校从六方面提出明确规划和可操作性实施办法。
发挥学科优势 加强科技扶贫
中国农大和临沧地区共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农业学院,定点帮扶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对口支援大理学院食品安全管理相关学科建设。
学校将临沧市和镇康县作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试验推广基地;围绕临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开展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讲座、农业教育指导;双方联合做好农业招商引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此外,还指导建立临沧咖啡研究院,支持临沧市滇西应用科技大学特色农业学院的申报等;支援大理学院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学院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非学历培训、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等。
2013年,校地互访交流8次。校长柯炳生、副校长龚元石分别带队前往临沧考察指导帮扶工作;继续教育学院、食品学院、动科学院、信电学院等专家教授也多次到临沧调研,重点考察镇康县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畜牧、草业等产业;科研院还在镇康县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镇康教授工作站”,定期派教授前往当地开展扶贫帮扶工作。
为了发挥学科优势,中国农大加强对当地的人才扶贫。学校专门为临沧市举办了“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临沧市农业局和相关县市分管农业副县长等12名农业干部带着农业产业发展问题,集中进行4天的学习。培训班结合临沧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需要,让学员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转变发展理念。培训涉及现代畜牧业、农业物联网、专业合作社、创新园区发展等7方面内容,将专家课堂讲授、案例教学、研讨交流以及现场教学结合,积极参与互动。
选派挂职干部 助推地方发展
去年以来,学校选派了党委副书记张东军、信电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刘尚民赴云南挂职,分别担任临沧市副市长、镇康县副县长。两位挂职干部勇于担当,积极抓好各项分管联系工作,同时作为校地之间的合作联系桥梁。他们分别围绕市、县中心工作,团结和带领分管联系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推进临沧市金融工作。张东军挂职副市长期间分管金融工作,组织召开了临沧市金融座谈会,谋划全年金融工作,并按季度召开了金融联席会,及时推动工作,确保全年任务目标顺利完成;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和班子成员齐心协力主动争取省级支持,完成涉及贷款项目61个、贷款金额296亿元、授信10.5亿元;不断创新方式,推动政银企合作,全市落实协议项目522个,协议金额141.05亿元。
二是扎实推进咖啡产业发展。通过谋篇布局,确定市县咖啡产业目标任务,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确定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激发和调动农户种植咖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咖啡产业发展检查验收工作。全市咖啡种植面积累计达54.47万亩,面积排全省第2位,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在选派挂职干部的同时,中国农大注重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帮扶。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做好“自选动作”,学校主要领导将滇西扶贫工作纳入工作议程。
在滇西扶贫开发中,利用高校的学科、人才优势,进行项目对接,产生效益。高校扶贫工作还做到整合资源,采取高校与企业或社会单位组队形式,发挥高校的学科智力优势和企业的资源优势,注重点和面的有效结合,找准突破点,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针对挂职干部工作,还建立健全工作生活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坚持挂职锻炼与扶贫滇西相结合,规定任务与自选任务相结合,派出单位与挂职所在地相结合,以建立起协同机制和联动机制,发挥挂职干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