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西流
我国著名白酒评委张志刚日前向记者透露,截至目前年份在两年以上的白酒,无论品牌,凡是送检的几乎都存在塑化剂问题。作为一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塑化剂对动物雌激素具有显著的干扰效应。长期摄入过量塑化剂,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4月4日中国新闻网)
只要存放两年以上,无论什么品牌白酒,均存在塑化剂问题;特别是,长期摄入过量塑化剂,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专家的上述告白,足以让人们心惊肉跳。然而,专家的“真相告白”,显然已经慢了半拍。同样慢了半拍的,还有白酒塑化剂“国标”。
对于白酒中的塑化剂含量,过去是根本没有检测标准。“酒鬼事件”之后,有关部门“抱佛脚”,炮制出了一个“临时标准”。2013年4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透露,由国内外近十家食品检验权威机构、科研机构、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制定的白酒塑化剂标准将在两个月内出台。相比“临时标准”,新标准的含量指标将有较大幅度放宽。标准放宽,表明一些塑化剂超标的白酒,将成为“合格产品”,有人质疑此举重蹈乳业标准的覆辙。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饱受公众诟病的白酒塑化剂检测标准,时至今日仍然未能出台。人们不禁要问:白酒塑化剂到底有没有“国标”?若一个行业无标准可循,那么企业产品的合格性无法确定,消费者的信心也就无从谈起。虽然目前世界上尚无塑化剂限量标准,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规定是可供参考的。比如,我国台湾省《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塑胶类中规定,“塑化剂”溶出限量标准为1.5ppm以下,而食品中则不得添加。按照惯例,目前各国可容忍的是60公斤成人每日摄取量范围为1.2-8.4毫克,这样的含量标准内,人体会将其以尿液、粪便形式代谢出体外。
不管是为维护白酒企业利益,还是为了国内白酒产业的振兴,终究都抵不上保护一代人的健康更为重要。“三聚氰胺”事件的教训告诫我们,靠低标准、软监管建立起的表面繁荣,非但不能充当食品安全的“救世主”,反而可能会被理解为放纵的产物。因此,如何吸取乳业低标准的教训,对白酒塑化剂“国标”进行修改和严格化,进一步完善对白酒产业制度化的保障和监管,显得十分迫切。同时,政府也可规范和促进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使其为国内食品安全筑起另一道安全保障。(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