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新媒体专电 广东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日前宣布称研制出一种土壤修复材料。该材料是代号为Mont- S H 6的修复材料,对重金属镉、铅、铜、锌有强烈的吸附能力。在镉含量超标10倍的污染土壤中进行水稻盆栽试验发现,“降镉”有效率达90%以上,且材料制备成本大幅度降低。
近年来,镉大米、毒蔬菜等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土壤重金属污染也备受关注。尽管部分地区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但部分地区污染源头没有根除、土壤修复试点进展缓慢等,仍难消公众对重金属污染的诸多疑虑。
治理重金属污染是世界性的难题,尤其是对大面积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修复。土壤重金属可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还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将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这一新技术手段能否使受污染土壤修复取得突破?“毒大米”生长的土壤能否消除?
广东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总工程师刘文华说,Mont-SH6修复材料适合珠三角地区典型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该中心通过小白菜盆栽模拟应用对比试验、水稻盆栽模拟修复试验及野外场地示范修复应用试验发现,Mont-SH6对重金属镉、铅具有强吸附能力,达到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被“固化”、减少其进入农作物的功效。
目前项目的效果仍是“阶段性成果”,推广应用仍需时日。刘文华说,未来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开展大田试验,特别是在10亩以上面积的“镉米”产地农田进行示范。
广东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任冯超说,该钝化材料制备方法简单,经济成本低廉,易于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这一研究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助项目,将在下半年接受验收。如果权威鉴定结果效果明显,验收通过,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或许能给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带来希望。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严峻形势。与缓慢的土壤修复技术研发推广相较,部分地区的重金属污染仍在继续。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及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大量废弃物的排放造成重金属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而农业生产中对氮肥和磷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酸化,提高了重金属的活性。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140万公顷污染灌溉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土地面积占农田灌溉区面积的64.8%;珠三角地区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22.8%,主要超标元素为镉、汞、砷、氟,广佛一带重金属污染尤甚。
新华/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