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翎
4月20日,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已整整20周年,互联网正在深深地嵌入人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近日,“蛮子”忏悔,“火火熄火”,以及新一轮“净网2014”的推进,我国互联网生态悄然变迁。然而,现实生态环境的净化却更为复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越来越真切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本周,兰州水污染事件告一段落,但对于事件方方面面的追问仍未停止。
兰州这次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导致当地出现抢水潮。但与此同时,兰州当地对于事件的应对,既反应迟钝,又缺乏透明,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和不满。对于延迟通报,《新京报》评论提醒,一些地方在突发事件应急上,仍没有脱离捂、堵、拖的旧思维,无疑是值得警惕的信号。此外,大量化工项目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等环境敏感区,屡屡污染饮用水源,这样的风险隐患不能再被漠视,相关部门应尽快拿出根本的解决方案。
因为水染污事件,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又被网友人肉手表了。《中国青年报》评论指出,你“查我水表”,我就“查你手表”,我再“查你水表”,对抗就在这种报复性的互相伤害中不断升级,消除这种对抗,需要从这种快意恩仇中走出来,不要用“查水表”去刺激“查手表”,创造条件让公众表达和监督。
此外,兰州五位市民起诉水厂被驳回,法院称不具备资格。《青年时报》认为,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发酵至此,已然进行到了追责、问责的地步。最理想的途径是,摈弃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追责,补上民众的权益觉醒,将此重大事件,通过诉讼,纳入法治解决的轨道。但是,兰州市民的法治努力,刚一露头,便被扼杀。对此,《法制晚报》指出,法律意义上的公益诉讼,既可以由该事件的利害关系人提起,亦可以由非利害关系人提起。具体到兰州市民起诉水厂个案,5名原告均为该事件的利益关系人,兰州中院拒绝立案的做法不妥,有不尊重公民民事权利之嫌。切勿让制度坚冰冻结环境公益诉讼正能量,窒息公民有序参与环境司法的热情。将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交给公民,有何不妥?对于涉及的外资水务公司威立雅,如果相关部门的监管“威力哑”,那么就难保好孩子不会变坏,坏孩子不会变得更坏。但如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还应该赋予民众更大的力量。比如说两高应该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大力支持涉及环境污染的公益诉讼。
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也就是说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受到污染。这说明我国土壤污染的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贾卫列发文指出,土壤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不同,是一种“看不见的污染”。如何避免类似调查结果束之高阁等情况,公众将拭目以待。如果仍将部门利益、集团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不愿意为民族的未来福祉达成统一目标、统一行动,久而久之,将积小病成大疾,生态文明建设将沦为空中楼阁。
原标题 [环境治理的赋权于民]
以上内容来自:春城晚报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