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马肉丑闻”还未平息,潜藏多年的鱼肉以次充好现象又再度浮出水面。海鲜产品在欧洲被错误标注的现象在业界非常普遍,检测表明,一些欧洲国家某些特定种类鱼肉发生错误标注的情况超过1/5,目的是以次充好,
欧洲“马肉丑闻”还未平息,潜藏多年的鱼肉以次充好现象又再度浮出水面。海鲜产品在欧洲被错误标注的现象在业界非常普遍,检测表明,一些欧洲国家某些特定种类鱼肉发生错误标注的情况超过1/5,目的是以次充好,赚取更高利润。而美国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纽约出售的海鲜有约39%都涉嫌假冒。 在欧洲早已有之
德国马克斯—鲁伯纳研究所渔业问题专家哈特穆特·雷拜因博士2月20日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鱼肉造假在欧洲早已有之。不少研究所都发表过报告,指出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英国的渔业厂商有意给低价鱼贴上名贵鱼肉的标签,目的是以次充好,赚取更高利润。欧洲当前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调查、评估鱼肉乱贴标签的问题。
德国联邦农业、林业和渔业研究所发言人米夏埃尔·韦林也向本报记者证实,海鲜产品被错误标注的现象在业界非常普遍。他还推荐记者就此问题采访德国蒂嫩海洋渔业研究所所长格尔德·克劳斯。由于克劳斯正在开会,采访未能进行。但根据奥地利《标准报》18日的报道,克劳斯认为欧洲的“(鱼肉造假)问题非常现实”。特别是诸如比目鱼等价格昂贵的鱼肉,常常成为假冒对象。欧洲比目鱼非常受青睐,但因数量稀少,所以常会被其非洲同类替换,而后者的售价明显更低,口感也更差。此外,市场上销售的三文鱼很可能是鳟鱼,而外行人有时很难分辨两者的区别。
欧洲的检测表明,—些国家某些特定种类鱼肉发生错误标注的情况超过1/5。研究发现,在抽检的德国产鲽科鱼中,1/4与标注名称不符。研究人员还发现,24%的西班牙产虾肉检测品存在欺诈行为。
其实鱼肉以次充好的现象并不是上述国家独有的,也不是最近才发生的。爱尔兰农业、食品和海洋部部长西蒙·科弗尼曾表示,“爱尔兰多年前就发生过鱼肉以次充好的现象,比如用便宜的三文鱼冒充贵重的三文鱼。因此,爱尔兰食品安全局才决定定时对超市中的价钱出奇便宜的鱼肉食品进行定期检查”,“此后这项针对鱼肉的检查扩展到了针对所有特价的冷冻肉类食品——因此才牵扯出了此次波及欧洲多国的‘马肉丑闻’。”
鱼肉造假事件一经披露,很多家庭已经放弃购买冷冻鱼排,转而购买新鲜活鱼。本报驻比利时记者住所附近商场里的鲜活鱼肉已经开始供不应求。
马肉和鱼肉造假事件的出现,标志着欧洲仅凭道德标准就能保证食品质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欧盟健康和消费者事务委员托尼欧·博尔格在19日表示,欧盟各成员国专家正加紧就欧盟范围内强制进行食品DNA测试问题进行磋商,以向公众表明“欧盟重视并希望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纽约海鲜39%涉假
实际上,鱼肉造假问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触目惊心。2012年12月底,一个名为“Oceana”的海洋保护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披露,从抽样调查的81家纽约商场和餐馆发现,其出售的海鲜有约39%都涉嫌假冒,以乱贴标签或乱写菜单等方式误导消费者。消息一经披露,引发媒体热议和消费者震惊,在接受调查的16家日本餐馆中,竟然无一通过鱼肉标识准确性检验,日本寿司和刺身的安全性由此大受质疑。
美国人通常习惯食用鱼肉,而不是整条鱼,这让许多商家更容易以次充好。商家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利用廉价鱼肉代替高档鱼肉,或者将一些消费者不愿食用的鱼肉(比如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标识为另一类鱼。这种做法很隐蔽,很难被察觉,相关调查是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的。
《纽约时报》的报道说,调查发现,包括罗非鱼和方头鱼在内的13种鱼肉被标识为红鲷鱼,但是方头鱼由于含汞量高,已被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为不适宜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食用的鱼肉。94%标识为白鲔鱼、金枪鱼的鱼肉食品其实是蛇鲭鱼或者油甘鱼,这两种鱼肉含有毒素,有可能引起严重腹泻。报告同时指出,美国市场鱼肉食品标识混乱的情况在波士顿高达48%,在洛杉矶高达55%。
《福布斯》杂志分析指出,这种造假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危害公众健康、引发食品道德危机。如今,出于健康的考虑,许多美国消费者愿意花更多钱选择野生的鲑鱼,但是根据“Oceana”的报告,这也于事无补,因为所谓的“野生”也不过只是个假标签。
美国纽约州餐馆协会发言人默塞尔向媒体表示,对于鱼肉食品造假,众多的餐馆其实也是受害者,因为除非很有经验,否则很难有人能够准确区分鱼肉之间或者野生鱼与人工饲养鱼之间的区别。但纽约消费者协会却认为,餐馆当然需要为此承担直接责任,鱼肉零售商更需要把控第一道关口,保证售出的鱼肉产品名副其实。
《纽约时报》分析指出,由于海鲜的市场供应环节多且复杂,所以批发商、供货商和分销商都应提高警惕,杜绝假冒。
(本报柏林、布鲁塞尔、纽约2月20日电)
>>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