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方米大小的不锈钢“房子”里,一只铁锅正自动颠勺、翻炒,水汽、油烟、菜香,被玻璃隔开了。
两三分钟后,锅盖一揭,“房子”外面的液晶显示屏上出现“烹饪完成”几个字。厨房工人打开一侧的取菜窗口,铁锅自动90度侧向翻起,清炒鸡腿菇悉数倒入盘中。
关上取菜窗,铁锅经过高压水枪自动冲洗几秒钟,自己翻回灶台上。这时,工人已经在进菜口摆上三个小塑料盒,分别是配好的油、豆腐、酱料。进菜口打开,铁环自动翻起,热油、下豆腐、加酱料,随后十几厘米厚的锅盖上自动注入少量自来水;锅盖打开时,灶台边的一个小“枪口”又自动注入少量配好的淀粉勾芡……
十多分钟后,6道热腾腾的菜全部上了桌,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今天的“大厨”,就是这口由计算机芯片控制的铁锅。
在中关村购物广场餐饮区,这家“电脑大厨”当家的餐厅,两台机器人每天要为附近写字楼的几百人提供工作餐。偌大的餐厅厨房,除了两台机器,只要3名工人就足以应付“帮厨”的所有工作。
“机器人炒菜,能保证味道始终如一。”投资这一研究项目的清华紫光信业投资公司钟栗铎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厨房排放的油烟减少近90%。大量应用的话,对减少PM2.5排放,提高空气质量,都很有意义。”来自中检联检测的权威数据显示:烧炒同样的家常菜,人工烹饪时,油烟排放口的油烟浓度为0.524毫克每立方米;机器人烹饪时,这一数字只有0.066毫克,只有前者的12.6%。
原来,炒菜时产生油烟的温度一般要到200℃以上,电脑控制的铁锅,可以精确地控制油温在160℃至180℃之间——这也是食物的低温熟点。即使是遇到葱爆羊肉这样的菜,铁锅也能自动将爆炒需要的250℃高温,精确地控制在十几秒钟左右。不但减少了油烟,还尽量保证了食物的营养不流失。
站在“电脑大厨”身后的,是来自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团队。钟栗铎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已向负责小炒的机器人的芯片里存储了1000多个菜品,能一次炒4公斤菜的大锅“肚子”里则有600多个菜品,涵盖了粤、鲁、川等八大菜系及许多地方特色菜品。和大厨掌勺不同,“电脑大厨”炒菜有自己严格的配方。这些配方来自全国各地140多个厨师的做菜经验。“不用换厨师,就可以随时变换菜系口味。”
不过,普通菜谱变成机器人能“读懂”的菜谱,每道菜都需要两周左右的研发时间。“中间要不断尝试不同的温度、时间,不同分量的油、盐,不同的翻炒次数,直到专门的品菜师满意为止。”钟栗铎说。最终,每道菜的分量、油、盐及其他作料的量,都精确到克;锅盖上模拟锅铲的钢爪,对同一道菜的搅拌、翻炒的次数,误差也不会超过3下。这些数据输入电脑,最后成为机器人的固定菜谱。“今后,我们还会根据不同季节、厨房的温度变化,由机器人自动对菜谱进行微调。”
在科研人员的反复“调教”下,如今这位“电脑大厨”使用的油、水、燃气都能够比人工烹饪减少30%以上。此外,机器人炒菜的用料也全部由机器自动配置,并用冷链运输,可将原材料的损耗降低34%左右。
“如大规模推广应用,可以减少许多材料损耗,更能减少餐饮业对大气的污染。”钟栗铎介绍,北京交通大学、华为公司食堂、湘鄂情餐饮公司等单位已请进“电脑大厨”,最大的锅一次可以炒30公斤菜,4口锅就能满足3000人的用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