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部宣传教育司于2013年启动了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工作,并委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具体承办, 以了解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意识和行为。
本次调查广泛吸纳了哲学、教育学、传媒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专家,运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从公众对生态文明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等3个维度出发,设置13个指标,29道问题,对全国除港澳台、西藏以外的全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涉及50个大中城市、地区、城镇及农村进行了多层随机抽样,共回收14977份有效调查问卷。同时,与腾讯公益频道合作开通“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网上调查问卷系统”,共回收6665份有效问卷。
新世纪以来,国内先后开展了多次关于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如2007年中国社科院环境意识项目、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等。2012年受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的委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也完成了“全民环境意识评估体系”研究。这些项目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环境意识及相关理论有了一定的研究,对公众的生态环境友好行为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针对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方面的专门调查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属首次。下一步,将充分利用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参考。
首次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结果揭晓。调查数据显示,以百分制计算,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得分分别为74.8分、48.2分、60.1分,呈现出“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委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进行了首次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调查从公众对生态文明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等3个维度出发,涵盖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理性消费意识和环境法制意识等5个方面,综合考量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特征。
知晓度包括受访者对生态文明概念、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等基本内容的了解及辨识程度;认同度包括受访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行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饮用水及食品安全的认可度;践行度则包括受访者在节约资源、理性消费、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及主动宣传生态文明的日常行为习惯。
特征1:受访者对国家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高度认同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战略,99.5%的受访者选择了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78.0%的受访者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是每个人的事,93.0%的受访者了解生态文明,其余的受访者表示会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关注和学习。
特征2:城市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明显高于农民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在知晓度、认同度、践行度3个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农民,平均高出农民3.7分。分要素来看,城市居民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环境法制意识也均明显高于农民。(见图1)
特征3:受访者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呈现“高了解率、低准确率、知晓面广”的特征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雾霾、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法等的了解率均在80%以上,其中对雾霾的了解率达到99.8%;但对PM2.5、世界环境日、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等的准确率都在50%以下,其中能确切说出PM2.5的受访者只有15.9%。另外,受访者对14个有关生态文明知识的平均知晓数量为9.7项,其中对14个知识均知晓的占1.8%。(见图2)
特征4:高学历人群知晓度高、践行度相对较低,知行存在反差
调查数据显示,专科或本科、硕士及以上两类高学历群体的知晓度得分比其他群体平均高出1.5分以上,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但践行度得分甚至低于小学及以下群体。表明高学历群体“知道”却不一定“做得到”。(见图3)
特征5:受访者对生态文明信息的获取以电视、网络和报纸为主,网络的上升势头迅猛
调查数据显示,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成为受访者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首要渠道,占69.3%;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的分别是互联网和手机短信(52.3%)、报纸/杂志(50.9%)。与中国社科院《2007 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公布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公众通过网络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比例从2007年的9.3%到2013年的52.3%,6年间上升了43个百分点。(见图4)
特征6:年轻人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渠道更加现代化、多样化
调查数据显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19~29岁受访者通过互联网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占59.0%,14~18岁的占54.1%,30~60岁的占47.8%,60岁以上的仅占29.2%;年老者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则比较传统,依靠电视/广播的达到75.3%。(见图5)
另外,年轻人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19~29岁之间的受访者获取生态文明知识渠道的广度最大,平均数量为2.7个,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别为14~18岁、30~60岁,60岁以上的为2.33,仅高于14岁以下。(见图6)
特征7:受访者“政府依赖型”明显,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较强
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对“美丽中国”建设负主要责任,排在第二位的企业占15.1%,个人占12.7%排在第三位:受访者普遍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型”特征。
同时,公众自我参与意识增强,77%的受访者会向身边的人宣传生态环保知识,经常这样做的达到11.8%。83.2%的受访者积极配合参与垃圾分类。73%的受访者响应国家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政策,以自身行动支持并参与“光盘”行动。(见图7)
特征8:受访者的行为以“律己”为主,出发点是降低生活开支和健康生活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随手关灯和水龙头、不乱扔垃圾等的践行比例均较高,表现出较好的“律己”行为,能很好地规范自身行为;有23.0%的受访者从不向身边人宣传环保,50.3%对身边的污染环境行为置之不理,表现出薄弱的“律他”意识。
不乱扔垃圾是最常见的生态环境友好行为;排在第二、三、四位的分别为随手关灯和水龙头、按需点餐、自带环保袋购物;接下来是出行方式、夏季空调开到26℃以上。然而,调查得知受访者的生态环境友好行为明显具有功利性,大多出于自身健康和节省生活开支的考虑,保护生态环境成为附带结果。(见图8、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