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研究,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宣教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高度出发,而不是从各自部门、单独学科的角度,系统研究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加强顶层设计。长期跟踪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动态变化,及时、实时掌握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状况,调整工作重点、思路、方式方法等。建立全国性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网络、平台,定期组织全国性相关调查、专项调查或特定地区、特定行业、特定人群的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以及公众生态建设成效的评估、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新的需求等。建立专业的调查机构、研究机构,与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发布调查成果。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策略理论研究,建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评价考核体系,推动宣教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提供坚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6)重视生态环境文化发展,奖励环境艺术的公益创作。
在生态文明宣教方面加大“艺术”成分,以便与“知识宣教”相互补充,形成更加完整有力的环保宣教体系。鼓励民间创作环保电影、戏剧、文学、漫画等,鼓励艺术家群体对环境主题的公益性创作,创作的作品可用于充实环境宣教的素材,特别是应用于农村地区的环境宣教,期待取得更加良好的宣教效果。
图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得分比较
图2受访者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广度
图3不同文化程度受访者的知晓度、践行度得分比较
图4受访者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主要途径比较
图5不同年龄的受访者获取生态文明信息渠道的前三位比较
图6不同年龄的受访者获取生态文明信息渠道的广度比较
图7受访者认为“美丽中国”建设的责任主体
图8受访者的日常行为表现
图9受访者的日常行为与生态文明理念的符合程度
图10不同收入群体的生态忧患意识比较
图11不同文化程度受访者的生态价值意识比较
图12不同年龄受访者的理性消费意识比较
图13不同职业受访者的环境法制意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