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消费安全 >
专栏:食用“三无食品”,消费者的责任大过监管部门
时间:2014-04-14 15:01  浏览次数:

在中国各个习惯性被骂的政府部门之中,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无疑是首当其冲的一个。任何一起食品安全新闻,都会有许多人呼吁“加强监管”。骂政府,呼吁加强监管,是公众舆论中最“天然正确”的“立场”——以这种立场的评论,从来也都是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不是所有的食品问题都仅仅依靠监管就可以解决。再好的监管,也需要消费者愿意为自己负责,才能够发挥作用。比如无照经营的流动摊贩,无法追踪的“三无食品”,每次曝光都触目惊心——非法添加剂、劣质原料、肮脏的环境……即使不用媒体的刻意渲染,事实就足以让人恶心恐慌。

这一类问题食品的出现,消费者的责任要远远大过监管。政府监管的目标,首先是“认可”,也就是说,经过监管部门认可的食品生产者,应该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在经营活动中,这表现为“证照齐全”。如果这样的生产者出了问题,意味着“监管不力”,或者是为不合格者颁发了合格许可,或者是颁发之后缺乏充分监督,使得生产者没有遵守生产规范。这一类的生产者出了问题,骂监管部门尸位素餐,要求“加强监管”,都是合理的。

监管的另一个目标是“打击非法经营”。无照经营意味着拒绝政府监管,其产品的安全性都没有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其标志就是“无照摊贩”“三无产品”。监管作为,就是“打击”“取缔”“没收”等等。但是,就像违法犯罪一样,无论政府如何“严打”,也都无法完全杜绝它们的存在。不同的是,无照经营的小摊和三无产品生存的土壤不是“监管不严”,而是消费者的支持。绝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都知道面对的是无照摊贩或者三无产品,但是为了便宜或者便捷,他们依然要去购买。可以说,是消费者造就了这些非法经营的产品。消费者追求的便宜与便捷,正是催生问题食品的推动力。

一个社会,能够用于食品监管的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是在许多人说起食品问题言必称的“在国外”,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保证能把每一个小作坊小摊贩都及时取缔。在美国,政府的许多法规甚至明确小规模的食品生产者不在监管范围之内。这么做的目的,是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管好大规模的企业——这相当于告诉消费者,大企业的产品,他们会负责监督;而小作坊小农场的产品,如果消费者愿意去选择,那么“你选择,你负责”。消费者和小生产者也都明白他们交易的产品没有得到政府的背书,就只能靠双方的“信任”来解决问题——一旦信任错了,也就只能愿赌服输。

国外的这些小农场小企业,政府也只是在一些“高级”的管理措施上网开一面,并非完全撒手不管。对于那些最基本的食品生产规范,还是要求遵守的——所以,它们本身并不是“非法生产者”,只是“不要求执行某些管理规范”而已。而我们所面对的“无照摊贩”“三无产品”,则完全是非法生产。对这样的产品,如果消费真依然要去购买,那么遭遇了“毒食”,就应该有“我选择,我承担”的勇气,不能只去埋怨监管部门。




上一篇:中工时评:“监管不力”不能总是说了又忘-中工时评-评论频道-   下一篇:"环保董良杰"和薛蛮子悔过致歉 二人期盼重开微博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