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证券化遭冷遇,发行产品价格出现腰斩,与线下传统渠道的酒价格出现腰斩相吻合。上海酒交所官网统计显示,截至12月17日,共有15只酒产品在交易,其中,涉及白酒产品有10只。多数产品的价格已经跌破发行价,价格出现腰斩。有的产品的交易量为零。可以说,上海酒交所的交投相当冷清。可以说,上海酒交所成立时,各方都怀揣着梦想,但是,白酒行业的调整,让整个酒行业进入挤泡沫阶段,线上线下无一幸免。用“生不逢时”来形容酒交所或许不为过。
白酒上市公司2013年的业绩表现与2012年相比,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同样,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市值的大幅蒸发足以显示出机构投资者开始对白酒板块的“敬而远之”。
2013年白酒在央视广告招标会上集体失声则成为一个最直观显示酒业“寒冬”的标志性事件。现在,摆在酒企面前的是转型、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和服务体系,真正让白酒发挥其固有的属性——是一种消费品,而非建立在某些特殊群体上的特殊品。“名酒”回归“民酒”是大势所趋,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根据市场需求而作出相应的产品。
○点评
2013年,整个白酒行业被迫洗牌。一线酒企高端产品价格回落、服务下沉,给二线、三线酒企的产品销售及生存带来压力。整个白酒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高端白酒市场也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推出定制酒、低价位酒、加强市场营销建设等成为酒企2013年干得最多的事。但是,这次白酒行业调整极有可能是史上最大的一次调整,或将持续3年-5年的时间。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正在白酒行业上演。
4
餐饮“寒冬”
受“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禁酒令”、“光盘行动”、“公务接待规定”等一系列政策影响,高端餐饮业曾经赖以生存的公务接待和大型宴请几乎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全行业性的“寒冬”笼罩了2013年一整年,增长速度跌入过去二十年来的最低谷。
2012年,中央接连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部队禁酒令”等政策,招招击中高端餐饮业“要害”,餐饮业的“寒冬”自此便已经开始。进入2013年,餐饮业遭遇的“寒流”有增无减,“寒冬”更甚于去年。
2013年年尾的12月份,《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出台,进一步规定公务接待“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以往年底的餐饮盛宴也风光不再。
而在受政策影响的同时,“速成鸡”“假羊肉”“死猪肉”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也导致消费者对于餐饮业的信心一降再降,令“寒冬”所侵袭的不仅仅限于高端餐饮,大众餐饮业也深受危及。
据中国烹饪协会公布的数据,2013年1至9月全国餐饮收入18178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去年同期还下降了4.3个百分点。中国饭店协会在全国20个城市对100家代表性企业的调研显示,2013年初高端餐饮企业销售额下降幅度达到30%到50%。、俏江南[微博]等知名餐饮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均大幅下挫。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数字明白无误地显示:2013年将是过去20多年中餐饮业所经历的最低谷。
不过,尽管“寒冬”凛冽,但餐饮业本身却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奋起抗“寒”。一方面,高端餐饮群起转型,或降阶迎客,或多元化经营,或向大众业态转型;另一方面,平价餐饮抓住机会,发起“逆袭”,成为行业性“寒冬”中难得的一抹亮色。餐饮行业协会等机构也奔走呼吁降低税费,为行业回暖争取机会。
○点评
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对于整个餐饮行业来说,“寒冬”固然残酷,但却是餐饮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随着整个市场的消费升级,高端化将是未来各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餐饮业也不例外。“不经寒冬三九苦,哪得梅花扑鼻香”,经过危机的洗礼,餐饮业的结构布局将更加合理,竞争环境将更加公平,饮食风尚将回归到安全、健康,这对于行业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有百利。相信“寒冬”过后,餐饮业的“春天”可期。
关店潮
5
受经济大环境走低、电子商务冲击以及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零售业颓势明显,到2013年已经走到了一个转型的“关口”:销售额、增长率、毛利率、新开店速度等数据全面降至“冰点”,“关店潮”席卷从便利店到大型超市在内的全业态,受此影响,零售业内的并购行动更加频繁,电商化改造、供应链改革、体验式消费甚至百货奥莱化等成为零售业转型的新方向。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连锁超市、便利店的关店行动就已零星出现,到2013年,逐渐演化为全行业性的“关店潮”,蔓延了整个2013年。
全国规模最大的便利店企业,上海农工商集团麾下的可的与好德,在2013年关店数十家,目前门店总数已跌至2000家以下。一向业绩喜人的7-11,也拟关闭和调整近20家门店。家得利超市门店总数已从最高峰的160家减少到现在的约140家,2年内仅开新店6家。世界第一大零售连锁企业沃尔玛中国区增速放缓,并宣布拟关闭中国和巴西市场的50家门店,三年计划中将关闭中国门店数量的近9%。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三季度,所有实体零售业态三季度毛利率与往年相比都有明显下滑,各业态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6至1.7个百分点,超市和便利店毛利率在15%-20%之间,百货店数字为20%,专业店和专卖店为20%-25%,大型超市三季度毛利率最低,仅15%左右。
颓势之下,零售行业企业未曾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腾挪奋争,转型求生。
首先,各零售业巨头间的并购调整加剧。TESCO(乐购)与本土零售巨头华润合并,本土北方零售大佬物美宣布拟以换股形式收购泰国正大集团麾下卜蜂莲花在华36家门店,香港零售业中首屈一指的百佳超市也一度确认出售意图。巨头间的频繁互动,呈现出其奋力自保的决心。
其次,传统实体零售业放下对电子商务最初的敌视与恐惧,主动拥抱“上线潮”。大润发、步步高、银泰集团、天虹百货、沃尔玛山姆会员店等等,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触网”的步伐。
最后,针对传统实体零售业多年来的痼疾,供应链体系的改革与重塑也在部分大型零售企业的引领下逐渐蔚然成风。过去零供之间单纯的买卖合作关系,被逐渐调整为双方互惠互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愉悦的购物体验而合作。
此外,主体性、情景式、体验式消费,开发自有品牌,基地直接采购,生鲜配送业务等新取向,也为传统实体零售企业转型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