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讨论环节现场
金融界网站讯 2月22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旨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金融界网站全程图文直播。
我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英美等发达国家60年甚至100年才完成的城镇化进程,这意味着30年间有超过4.4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平均每年接近1500万。速度与问题并存,那就是人的城镇化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各地政府也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试验。接下来就让我们本场论坛的讨论环节,我们将围绕“问计新型城镇化:如何以人为本”展开讨论。
以下是论坛讨论环节实录:
主持人 姚雪松:
开场介绍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城镇化30年,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一百年才能完成城镇化改变。这30年当中,有一个数字可以跟大家分享,大概有4.4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平均下来每年要超过一千五百万,高速发展同时面临巨大问题,人们城镇化的质量存在着严重的差距,接下来我们将来探讨一下各地政府在城镇化进程当中如何进行实验和探索,稍候进入今天主论坛的讨论环节。
主持人 王小丫: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接下来探讨的是一线县委书记,他们的十年当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一起跟大家分享,最近召开的几次非常重大的会议上,对于城镇化的进程相当重视,接下来城镇化推进应该如何来做,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首先为大家请上几位嘉宾,中国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先生,再为大家请上的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央视财经评论员姚景源先生,请上三位来自县以及县级市几位书记,浙江省海盐县的县委书记沈晓红,河南省汝州市李全胜,贵州仁怀市市委书记罗其方,欢迎几位嘉宾光临。
今天在人民大会堂场合探讨城镇化发展,一方面说明我们国家对于城镇化重视程度,另外我们在首都、北京探讨的其实和每个人都相关的,因为中国是农业社会,我们祖上往上数三倍,几乎都是从田间地头走来的,所以今天我们在人民大会堂探讨的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每个人有关系的。我首先想请两位专家,用个关键词来描绘一下你们心目当中理想的城镇化的蓝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词或者几个什么样的词?
郑新立:
很简单就两个字宜居。
主持人 王小丫:
以人为本,人住在那儿得开心、舒服,持续发展。
姚景源:
还是要富裕,富裕是根本,“三农”问题最重要还是农民增收。
主持人 王小丫:
一个是宜居,跟人有关系,一个是富裕,跟我们生存的质量也有关系,所以我就在想可能这个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标准,所以在这边我们看到有三位来自我国的东部、中部以及西南部,面商比较全面的县委书记的代表,他们三位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典型性,接下来先来看一个短片,先来了解一下。
(短片)
主持人 王小丫:
通过这个短片对三位县委书记所在城市特点都有了一些了解,刚才两位专家给出了两个词四个字“宜居”和“富裕”,请问三位书记对两个词如何解读,从沈书记开始。
沈晓红:
这两个字无论是我们农民,还是我们城市里的人,都向往的两个字,所以我感觉到很重要,很有意义。
主持人 王小丫:
这两个字是大家都非常向往的。
沈晓红:
对。
罗其方:
这两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概括的非常好。
主持人 王小丫:
概括了最重要每年一号文件对于农业方面、城镇化方面的一个要求。
李全胜:
两位专家讲的意见,一个从城镇化进程要求,第二个体现了城镇化的内在支撑和和谐的支撑,不同角度讲了新型城镇化核心要义。完全赞同。
主持人 王小丫:
像两条腿走路,少了一个都不行。接下来给三位书记出题了,这儿有一个题板,实实在在数字填空,199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你们所在的地方是多少,请各位把你们三个所在地方都填上。有请。所以到北京来开会,是来答题的。现在来看一下,浙江的海盐市人均纯收入1760元,贵州的仁怀是500元,河南的汝州是724.7元,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已经出来了。三位书记已经交出了1993年,很早的时候,差不多21年以前的农村人均收入,这个收入确确实实是非常不尽如人意,20年过去了,收入这一栏有什么样变化,我们归在这个地方,稍候会再填上,我们把这个数字做对比。
看一下1760,500,724.7元,1993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这个纯收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也是20多年前的一个数字,当时的这个收入低有什么样的客观困难,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导致这么低的收入?
沈晓红:
主要的农民收入来自于农村。
主持人 王小丫:
农村、农业,也就是来自于脚下这篇土地,所以海盐是东部开放比较早,而且除了土地之外可能还会有一点渔业,或者有一点别的什么东西,但是人均收入就是1700多元。
罗其方:
1993年,20年前,我们仁怀居民主要收入是种植,收入结构比较单一。
主持人 王小丫:
主要靠种植,大概种什么?
罗其方:
主要是水稻和苞谷,就是玉米。
主持人 王小丫:
跟海盐有相同的地方,靠脚下这点土地,种玉米就是玉米。
罗其方:
纯农业收入。
主持人 王小丫:
而且靠天吃饭,那一年天气不太好,收入影响就更打了。
李全胜:
那个发展阶段,一产依赖性比较高,核心问题人、工具、技术通过这些年发展有大的变化,但是在那个阶段,人的整体的素质和技能工具的装备水平,就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提升,机械化水平比较低,种子农药相关配套的技术支撑层次也是比较低的,所以有产业的要素,也有人的要素、工具的要素,这些造成了当时的收益比较低的状况。
主持人 王小丫:
跟脚下土地要粮食,品种比较单一,生产力比较落后,无论农业机械还是化肥、农药跟不上。
李全胜:
劳动技能、整体素质、农业机械化水平,种子研发,相关综合肥料研发等都有差距。
主持人 王小丫:
其实那个时候,1993年的时候,种地怎么种的,能想得起来,完全靠双手,靠天吃饭,遇到水灾、旱灾,收入就这么点。20年过去了,收入肯定有变化,请问三位一个问题,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怎么样提高大家的收入,因为脚下土地没有变的。
沈晓红:
这种情况下,海盐着重两个方面的努力,第一个方面就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我们的工业化,就是在我们的工业发展当中,像今天的角度来讲,农民提供很多打工机会,让农民成为我们的职业工人。第二条,我们这几年努力推进,发展现代工业过程当中,我们让农民进农业企业打工,成为直接农民。这几年大力推进新型农民的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我们还有一些家庭农场,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