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其方:
仁怀市在“三农”工作当中,现在难点还是农民收入问题,最大的难题是结构上失衡。
主持人 王小丫:
农民增收的问题上,你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罗其方:
产业结构上的失衡。怎么理解这句话,酒产业很大,去年400亿,酒的配套产业还是滞后,茅台酒,其他知名品牌酒厂,印刷、包装不是在仁怀,造成农民再就业上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比较大难题。
主持人 王小丫:
酒的这方面还可以拓展,现在酒的酿造本身包括它的运输、包装、印刷等等一系列,甚至它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其实空间很大?
罗其方:
关联产业做得不好,下一步加强这方面发展。
主持人 王小丫:
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农民增收也是有非常大的制约。
罗其方:
对。
主持人 王小丫:
汝州书记,你们这么多分门别类的小额贷款,发放给农民,农民创业过程当中,大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最大的困难?
李全胜:
最大的困难一个是素质问题,第二个是骨干产业培育问题。
主持人 王小丫:
这个怎么理解?
李全胜:
由于农民的教育,在家从业人员,一大部分人在外边转移就业,在家的人只有一部分,劳动力在家就业15%,85%左右转移就业,这样在家这部分,除了一部分年轻人在家里,多数是老弱病残在家里,从事农业直接收入要靠这些在家的劳动者技能提高、素质提高。
主持人 王小丫:
所以这是一个制约。
李全胜:
这是一个内在的根子上的制约,外在的表现就是小富即安,做一点不错,然后眼界、知识需要进一步拓展,主导性、支柱性产业形成的比较少,多数还处在一些中型规模上,这些企业的问题,就是对市场的这种应对,市场风险的考验。带动能力有影响,吸纳就业能力也是有要求的。
主持人 王小丫:
你们怎么解决?
李全胜:
我们采取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这种方式。
主持人 王小丫:
横向怎么联合?
李全胜:
横向的联合就是允许外边龙头企业到这里整合、链接中小企业。
主持人 王小丫:
外力带动大家劳动素质、技能?
李全胜:
带动内在利益链条,龙头企业、中间组织加中小贷款。
主持人 王小丫:
把外面的贷款吸引过来,纵向怎么理解?
李全胜:
龙头企业往下延伸,往上开发,巨龙公司,主导产业,我们那个地方主导产业,夏季是小麦,秋季是玉米。
主持人 王小丫:
玉米为什么带到这儿来?有什么特别意义?
李全胜:
玉米应该是大家在田里种的,但是我们用我们自己培育的农民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把大家的玉米种的按照生态标准,按照市场的要求,按照里面淀粉含量要求,农作物残留要求,来进行科学化配方。
主持人 王小丫:
你们把玉米种得特别好,就是这个意思?
李全胜:
农业的种植水平高了,同时龙头企业和农户签定收购合同,安排十万亩的生产基地,用于示范带动,这些玉米收购的价格每公斤高于市场价6分钱。
主持人 王小丫:
这是今年刚下来的玉米?
李全胜:
对,龙头企业往下,技术指导、仓储企业划分到农户,往下延伸整合起来,往上开发,玉米开发葡萄糖、氨基酸等高科技产品,目前企业财政部参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主持人 王小丫:
打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你汝州有多少人因为参与了玉米种植技术革新,增加了收入,多少人享受了玉米革新带来的福利?
李全胜:
我们汝州本辖区的玉米产量是21万吨,周边4个县的玉米产量80万吨,我们这家企业的玉米加工80万吨,全市群众种玉米,都能惠及到企业带来好处,周边的县也能享受到好处。
主持人 王小丫:
不管怎么样,种玉米怎么着都能比别人多卖出一些钱来?
李全胜:
种的好,种的精细,产量高,价格高,多收益,风险共担,减少了种植风险。
主持人 王小丫:
这一点上仁怀和汝州两位书记可以共同探讨一下,您在拿出玉米之前,刚才仁怀罗书记在说,这个酒酿得好,酒好也不怕巷子深,但是酿的好酒的过程当中,产业当中还应该有更多的衍生产品,您正在琢磨这个,我觉得他这个玉米琢磨出点道道出来,你们两个商量商量。
李全胜:
现在玉米深加工L-色氨酸,提高人体免疫力。
主持人 王小丫:
就是吃一个玉米相当于吃一个虫草是吗?
李全胜:
正在测试提炼保健品,出口到美国、欧洲、东南亚国家,正在做保健品开发。
主持人 王小丫:
衍生产品范围越来越广,93年农业人口韧劲收入,这些年里,大家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人均收入一定是有一些提高,这些努力都有怎样的一些方式,其实不管方式怎么样,我觉得还是得让当地人来说说自己的切腹之感,这种方式管用不管用,今天现场有没有当地的朋友,汝州、海盐、仁怀的朋友有吗?
海盐农民:
我来自家庭大农场,农业员工是自己人。以前四五分地,每年收入不到两千元,2002年,周边农户土地流转,50亩土地,不到一万元收入,2009年我县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流转了290亩土地,拿到了土地流转经营权证。这个时候大概发展了粮食生产。
主持人 王小丫:
现在的生活?
海盐农民:
比以前翻天覆地变化。
主持人 王小丫:
哪些方面?
海盐农民:
农民种田,机械化操作,科学化管理。一千亩土地,卖给国家粮食,将近千吨,全家收入50多万,人均收入达到10万左右,我家里儿子、儿媳看到我们发展。
主持人 王小丫:
家里娶儿媳妇了?
海盐农民:
对,今年28岁了。看到我们家农场发展,有奔头,家庭农场搞得更好,他们也参与进来。
主持人 王小丫:
娶媳妇的,孙子也会参与进来了。
海盐农民:
家里生活有很大变化,家里有汽车,城市里有房。政府政策好,土地流转,成立家庭农场带来的。
主持人 王小丫:
他往这儿一站,这么一说,精神面貌,20年来的发展,如何新型城镇化,不知道怎么界定您的身份,城市人还是农村人,公民还是农民,还是老板、员工,很难界定您的身份,您给自己做一个界定?您觉得您是?
海盐农民:
我是海盐县人民张先生。
主持人 王小丫:
热烈掌声欢迎张先生来到人民大会堂,他的经历就是特别好新型城镇化例子,如果我们每个人认为农民苞到城市里住就是新型城镇化这是不对的,他这么好的精气神,有生活方式,刚才说的一句话特别重要,对未来特别有盼头,这个才是宜居,又富裕,两条腿走路,这么实在,两位专家点评一下您的经历,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