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台美贸易与投资架构协议(TIFA)第7次会谈中,美方再度公开要求台湾开放猪肉市场,美国多名政要也摇旗呐喊,呼吁台湾经贸更加“自由化”。
“美猪叩关”已在岛内引发强烈反弹,台当局高层纷纷表示将坚持“猪牛分离”的原则,不会效仿美牛进口,台湾“农委会主委”陈保基更赌上自己的“乌纱帽”,宣称若开放美猪就下台负责。“美猪叩关”并非简单的台美经贸摩擦,背后深层次的症结是台湾发展对外经贸关系面临着岛内强大保护主义的掣肘。
众所周知,马英九连任后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拓展国际经济空间列为施政的主要任务之一,先后与新加坡、新西兰商洽“经济伙伴协议”,并公开提出8年内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目标。应该来说,马当局这一系列施政举措符合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通过对外签署FTA开放岛内市场、推动岛内经贸自由化对台湾这个外向性极强的经济体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推动经济自由化可谓“带刺的玫瑰”,虽然可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也势将面临着部分弱势产业、群体受到冲击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农业长期以来是各国和地区商洽FTA的主要阻力,台湾自然也不例外。
由于台湾当局长期通过制定较高的农产品关税税率等来保护农业,使岛内农产品价格偏高、竞争力不强。但从台湾实际情况看,2002年台湾以“发达经济体”身份加入WTO后,工业产品关税税率已经很低,唯有农业市场开放不足,自然成为美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眼中的“香饽饽”,因而开放岛内农产品市场始终成为美国的强烈诉求。
未来,台湾发展与其他贸易伙伴经济关系无疑将陷入“两难困境”:不开放将引发贸易摩擦,无法顺利与其他经济伙伴发展经济关系,更遑论与其签署FTA或加入自由化程度颇高的TPP;开放则将引起岛内相关利益团体的强烈反弹,民进党很可能借机大做文章,攻击马当局的施政,此前马当局开放美牛进口就已在岛内引起多场“美牛风暴”。
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及马当局施政看,开放与否将直接决定于外部经济环境带来的压力及岛内施政状况。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特别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等取得实质成果,马当局将面临更强烈的经济边缘化压力,开放的动力也将强大。若马当局施政困境短期内难以扭转,开放步伐将更加审慎。
笔者认为,马当局与其如履薄冰地发展与其他贸易伙伴经济关系,倒不如一门心思地加快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毕竟大陆出于“两岸一家人”的考虑会充分照顾岛内弱势群体,ECFA商签进程中不要求台湾开放农产品市场、单方面开放大陆农产品市场就是很好的佐证。台湾方面唯有加快推动ECFA后续谈判,才能减少岛内农业等群体反弹,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