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消费安全 >
撤县设市20年 桂西北崛起“和谐美丽新宜州”
时间:2014-02-22 20:39  浏览次数:

撤县设市20年 桂西北崛起“和谐美丽新宜州” 发表时间:2014-02-22 16:56:19来源:中新网广西新闻

摘要提示: 中新广西网2月22日电题:撤县设市20年 桂西北崛起和谐美丽新宜州 记者 杨志雄 黄艳梅  栉风沐雨二十载,筚路蓝缕开新局。撤县设市20年来,宜州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抢抓各种机遇,

      中新广西网2月22日电 题:撤县设市20年 桂西北崛起“和谐美丽新宜州”

      记者 杨志雄 黄艳梅

  “栉风沐雨二十载,筚路蓝缕开新局。撤县设市20年来,宜州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抢抓各种机遇,大力实施富民强市战略,全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宜州正以充满活力和现代魅力的城市风姿,在桂西北大地上迅速崛起。”中共广西宜州市委书记黄平权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宜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偏北,隶属于河池市,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1993年9月9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县级宜州市。今年是广西宜州市“撤县设市”20周年。

  黄平权说,撤县设市是宜州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和新的里程碑。20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带领下,勤劳智慧的宜州人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刻苦探索适合宜州市情的发展道路,积极投身于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三姐故里的全面振兴,打造宜人之州的美好家园,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斑斓画卷。

  据当地官方统计,宜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10.77亿元,预计今年增加到94亿元,增长7.73倍,总量在河池市11个县(市、区)中位居第一;人均GDP从1993年的1881元,预计今年增加到16560元,增长7.8倍,年均递增11.49%;财政收入从1993年的0.91亿元,预计今年增加到7.5亿元,是1993年的8.24倍,年均增长1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3年的2.44亿元,预计今年增加到52亿元,是1993年的21.33倍,年均增长16.53%。

  20年间,宜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0多亿元。当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快速推进,逐步形成了三产全面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的新格局。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93年的4亿元,预计增加到2013年的26.6亿元,是1993年的6.65倍;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93年的2.54亿元,预计提高到2013年的31.5亿元,是1993年的12.4倍。“宜州经济已经驶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黄平权说。

  据介绍,宜州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壮大主导产业、巩固支柱产业、优化特色产业,促使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宜州市农业生产实现了从单纯的粮食生产为主向粮食、甘蔗、桑蚕、蔬菜、水果等同步发展的根本性转变,成为广西蔗糖生产主要基地县市之一,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广西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9.48万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7.56亿元;甘蔗种植面积达38万亩,总产量151万吨;桑园面积达32.1万亩,鲜茧产量达5.6万吨,养蚕总收入达24亿元。

  黄平权说,宜州市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理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制糖、桑蚕茧丝绸、生物质化工三大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9.7亿元预计增加到今年的52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993年的3.51亿元预计增加到今年的15.2亿元。宜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目前的47家,年产值超亿元的12家,并先后规划建设了广西宜州经济开发区、洛东工业集中区。其中,宜州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广西自治区重点发展的8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先后引进了茧丝绸等项目14家,成为全区唯一的茧丝绸特色产业园区,年产白厂丝3148吨,茧丝绸工业总产值达10.02亿元,鲜茧加工能力位居广西第一。

  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宜州市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预计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1.5亿元,比1993年增长11.4倍,年均递增1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5%。当地建立了旅游发展机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2处,20年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超过100亿元。宜州市“三姐故里·宜人之州”品牌的对外影响力明显提升,成功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荣获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明星城市和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黄平权说,在过去的20年,宜州城镇化进程不断实现新进步,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实现新提高,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党的建设不断铸造新辉煌。

  宜州市成功实施了城区铁路南移,确立龙溪大道为城市发展新轴心,推动新老城区的有效连接。先后建成音乐喷泉广场、市民文化公园、新火车站、新汽车总站、市政中心、游客集散中心、中山大道、宜州二桥、刘三姐大道、金宜大道、迎宾大道、九龙路、冯京路以及城市供水、治污、专业市场和服务场所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区“六横七纵”路网结构初步形成。宜州市被列为柳来河一体化重点发展的同城化建设城市之一,逐步树立宜州宜商、宜游、宜业、宜居的城市形象,被列为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市,刘三姐乡马山塘屯成为全国28个“中国特色村”之一。

  宜州市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民生工程普惠全民,此外通过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战略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等困难问题,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脱掉了国定贫困县和区定贫困县的帽子。2013年,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0888元,是1993年2095 元的9.9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56元,是1993年870元的8.11倍。

  此外,宜州市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明显增强。宜州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机制充满活力,“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的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被国家民政部列为全国基层民主政治教育基地。2012年,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宜州市委被评为全区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市)党委。

  “过去的20年,是宜州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20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20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的20年。宜州市先后荣获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市)、国家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市)、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综合竞争百强县(市)、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彩调之乡、山歌之乡。”黄平权表示,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宜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更加幸福文明和谐美丽新宜州,建成桂西北新型中等城市的战略目标。

  他表示,宜州市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实施产业立市、旅游旺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乘势而为,赶超跨越。力争到2020年,经济总量将在2010年基础上翻1.38番,人均GDP将超过4500美元,财政总收入将超过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350元,建立基本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




上一篇:最高检通报惩治危害食安犯罪典型案例 渎职过程中受贿应数罪并罚   下一篇:网友关注食品安全:为吃担忧 收入再多也不幸福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