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焦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推进结构调整升级
5、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重点是完善载体、攻关技术、集聚人才、扩大需求、智能融合。落实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建设世界级研发机构,加快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搭建3D打印、大数据等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强化基础前沿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承接和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开工建设中科院浦东科技园二期项目,基本建成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推进实施微技术、高温超导等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深入实施国家和本市“千人计划”,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制定鼓励创新成果进入市场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实施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力争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基本建成亚太直达国际海底光缆。同时,制定实施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模式的政策措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高桥、桃浦、吴淞等区域结构调整,全年淘汰落后产能500项左右。
6、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深入推进国家和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根据国家部署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把握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专业服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业态。
7、促进需求结构优化升级。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坚持市场化取向,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对郊区农村、公共服务、城市运行、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共安排正式重大项目85项,预备重大项目27项,其中年内新开工17项,建成或基本建成16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商圈、商业企业、商业业态调整升级,实施商业转型提速、竞争力提升计划,建设生态化、智能化、服务化现代商圈,鼓励商业企业发展自有品牌、直接采购等新型商业模式,积极发展信息消费、旅游消费、健康消费、体验消费等服务类消费,推进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抓紧落实本市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关检合作和区域通关合作机制,支持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进口贸易和新型贸易。
(三)创新拓展“四个中心”功能,提升城市软实力
8、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原油期货上市、保险交易所建设,加强股指、股票等期权产品创新,集聚功能性金融机构,鼓励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民营金融等新型机构发展,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防范、金融人才服务等政策措施,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和金融法治环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争取尽早落实自贸试验区国际船舶登记政策,鼓励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法律、航运经纪、邮轮经济等航运服务业发展,优化完善国际航运集疏运体系。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方面,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酒类、黄金珠宝等特色贸易功能区,构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发票等试点,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电子商务企业。围绕发展总部经济,完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扶持政策。
9、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继续推进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国际舞蹈中心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文化要素市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快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培育一批国际文化贸易经纪企业。
10、强化重点区域的支撑带动作用。深化落实临港地区特别机制和特殊政策,虹桥商务区核心地块全面开工建设,基本建成虹桥国家会展中心,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度假区主题乐园及配套设施,加快推进相关运营准备,力争世博园区总部型企业集聚区建设初显形态,世博轴整体对外营业,城市最佳实践区向公众开放,加快前滩地区、黄浦江两岸地区功能开发建设。分类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授权重点功能区域探索建立综合审批服务模式,实行“区内事、区内办”制度。
(四)着力推进郊区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11、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绿色发展和文化传承,提高城镇化质量,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等难题。强化规划引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推动产城融合,统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新城规划建设,鼓励符合功能导向的产业项目向新城布局,提高城镇化建设用地利用率和水平。加强功能配套,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优质社会事业资源向重点新城布局,推进连接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注重生态宜居,支持郊区新城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智能电网示范建设和分布式供能建设试点,继续推进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高郊区新城绿化覆盖率和环境空气质量。
12、创新郊区差别化管理体制。增强郊区发展自主权,扩大郊区在行政审批、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权限。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人口集聚地倾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整个郊区倾斜,推动执法管理力量向城乡结合部倾斜。同时,深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推动建设3.5万亩高水平粮田、25家蔬菜标准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农村经济相对薄弱村800公里村内道路和400座危桥改造,完成郊区县100个村庄改造。扎实推进农村综合帮扶,制定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五)强化节能减排和土地节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